第53頁(第2/2 頁)
東考古發掘第一個工作地點。&rdo;
1930年秋,中原大戰硝煙尚未散盡,李濟與董作賓率師走出安陽,移駐山東濟南城子崖開始首次發掘。考古人員發現遺址中明顯具有新石器時代特徵,所出土的文物與仰韶文化風格迥異,其中發現最多的黑陶和灰陶器具,幾乎完全不同於河南、甘肅的彩陶,器形也沒有相同之處。而發掘所得的最具特徵的&ldo;蛋殼陶&rdo;,通體漆黑光亮,薄如蛋殼,其製作工藝達到了新石器時代的巔峰,這種工藝作為一種文化標誌‐‐黑陶文化,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響。
根據發掘成果,李濟等認定其文化遺存屬於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的價值和意義&ldo;不但替中國文化原始問題的討論找了一個新的端緒,田野考古的工作也因此得了一個可循的軌道。與殷墟的成績相比,城子崖雖比較簡單,卻是同等的重要。&rdo;[19]由於城子崖遺址地處龍山鎮,考古人員將這一文化命名為‐‐龍山文化。
當中原大戰硝煙散盡,血跡風乾之後的1931年春,李濟率部重返安陽,展開第四次大規模的殷墟發掘。在李濟具體指導下,有計劃地將殷墟遺址劃分為五個大區,每區由一位受過專業科學訓練或有經驗的考古學家指導,以&ldo;捲地毯式&rdo;的新方法進行發掘。發掘隊除原有的郭寶鈞、王湘等人外,增加了十幾位年輕學者。史語所新招聘的吳金鼎、李光宇來了,河南大學史學系學生石璋如、劉燿(尹達)、尹煥章等新人來了。最令人矚目的是,梁啟超的二公子、被李濟稱為&ldo;真正專門研究考古學的人&rdo;梁思永,也在這個明媚的春天裡,帶著勃勃生機,神采飛揚地到來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