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第1/3 頁)
午夜的鐘聲響過,胡適向傅斯年哀嘆自己由北平到南京做&ldo;逃兵&rdo;、做&ldo;難民&rdo;已十七日之後,於醉眼朦朧中強打精神,撇開不快的往事,重新抖起文人的癲狂與豪氣,一邊往嘴裡灌酒,一邊吟誦起陶淵明《擬古》第九: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採。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57]
抗戰勝利,傅斯年、胡適接辦戰後的北大,至此已逾三年。&ldo;三年望當採&rdo;,正期望北大有所建樹和成就之時。&ldo;忽值山河改&rdo;,由青天白日忽然變成了滿地紅旗,期望中的&ldo;事業&rdo;隨之付諸東流。&ldo;柯葉&rdo;、&ldo;根株&rdo;,經此一大&ldo;摧折&rdo;浮水東流,一切希望皆成泡影。&ldo;本不植高原&rdo;,&ldo;種桑&rdo;之地本就沒在風雨無憂的高原,忠悃所寄,生命所託,面對今日這般悲愴淒涼之境,又有什麼可後悔的呢?吟過數遍,二人酒勁上來,各自倒在床上昏睡過去。
1月5日,已奉令遷入臺北主持政事的陳誠致電傅斯年:
弟已於今日先行接事,介公深意及先生等善意,恐仍須有識者之共同努力,方能有濟。弟一時不能離臺,希先生速駕來臺,共負巨艱。[58]
傅斯年接到電報,意識到自己何去何從的最後時刻到來了,在命運的重要轉折關頭,向來幹練決斷的他竟再度猶豫起來。此前,隨著陳佈雷自殺身亡,他亦產生繼之而去的念頭。這個念頭存在他的心中已有時日,早在1932年他就說過:&ldo;國民黨曾為民國之明星者若干年,而以自身組織紊亂之故,致有今日拿不起,放不下之形勢。於是一切殘餘的舊勢力蠢蠢思動,以為&l;彼可取而代之也&r;。&rdo;又說:&ldo;平情而論,果然共產黨能解決中國問題,我們為階級的原故,喪其性命,有何不可。我們雖不曾榨取勞苦大眾,而只是盡心竭力忠其所職者,一旦&l;火炎崑岡,玉石俱焚。&r;自然當與壞東西們同歸於盡,猶之乎宋朝亡國時,若干好計程車人,比貪官汙吏還死得快些一樣子。一從大處設想,即知如此命運真正天公地道,毫無可惜之處。&rdo;[59]但究因家人看護與對史語所及臺大命運的牽掛未能步陳佈雷後塵‐‐死,有時容易,有時也難。
南渡北歸:離別(第一章山河崩裂)傅斯年出任臺大校長(4)
1月8日,蔣介石接到密電,北方局勢即將全面崩盤,焦灼中急約胡適晚餐。席間,蔣循慣例先問胡對大局的看法,胡氏又犯了一介書生弄舌稱快的老毛病,竟像當年勸毛澤東解除武裝一樣,又不知深淺地奉勸蔣介石投降,且同樣列舉一些洋例子加以佐證&ldo;投降&rdo;的必要:&ldo;我為他述ceneralwa-wright(溫賴特將軍)守bataan(巴丹半島)力竭投降,勝利後釋放回國,美國人熱烈歡迎他,國會特授與&l;榮譽勳章&r;。&rdo;更不可思議的是,當一通勸降話說完,胡氏竟認為&ldo;蔣公稍有動意&rdo;。[60]
事實上,身經百戰的蔣介石是何等人物,怎麼會聽從一介書生的&ldo;投降&rdo;之說?就像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不會聽從胡氏的痴人說夢一樣,在大地陸沉之際,蔣介石仍決定死裡求生,作最後一搏,並請胡適到美國求援。因胡氏此前已明確表示不做正式外交人員為政府效勞,蔣介石亦採取通融之策,令胡以民間外交的方式使美。當天晚上,胡適在日記中記下了這樣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