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第1/2 頁)
&ldo;解曰:&l;向晚&r;是倭奴的氣力已到最後一著,&l;意不適&r;是明知失敗之象,所&l;驅&r;的&l;車&r;便是那些自鳴得意的蹩腳坦克和裝甲車。長沙既是古戰場,洛陽更是&l;古原&r;之至,&l;夕陽無限好&r;是形容倭奴的迴光返照。判曰:夕陽之下即是黃昏,黃昏之後立即天黑,這事進行的速度,猶如駿馬賓士。所以此卦為下下,其象為迅速覆亡。&rdo;
傅斯年說這一段雖是笑話,但事理正是如此,所謂的&ldo;一號作戰計劃&rdo;,是日本在自覺毫無辦法的情形中進行的生死一搏。按傅的分析,由於日本是個天賦薄弱的國家,因而像德國當年之大規模的閃電戰,美國已經興起的海軍新戰術,都是他擔負不起的。日本要實現&ldo;大東亞&rdo;之夢,採取的戰略是:上策打敗美國;中策不為美國打敗;下策即是對付中國。就中日關係而言,日本戰中國而敗,其下場自不必說;若戰中國而勝,他的問題仍沒有解決。由於兩面作戰,日本陸海軍消耗極大,&ldo;倭奴在今天,上策既不能打敗美國,中策又不能不為美國打敗,萬不得已,然後取此下策,向我們挑釁。其目的是顯然為鞏固大陸上的地位,以為時機一到,便向盟邦求和&rdo;,以便爭取到更大的主動和本錢。此計在傅斯年看來,全是妄想。因為就戰爭形勢論,日軍大陸上的攻勢,大體上只能進展到如此地步,要想深入中國西部或真正威脅了川、滇、黔三省之地,幾乎是不可能的。
‐‐後來的事實完全證明瞭傅斯年對戰爭局勢預測之正確。由此可知,傅在李莊召開的徵兵會議,當是象徵性地作一表示,並未較真兒。對新徵召的號稱10萬之眾的青年軍真正用途,當時的傅斯年不可能沒有感覺和預測,不過在亂象紛紜的世事中,他所能做的也只有低調處理屬於自己地盤上的一點事宜。至於這支新軍日後是否用於國共內戰,就不是一個&ldo;非官非學&rdo;的傅斯年可以控制和駕馭的了。
[37]《悠忽人間四月天》,載《不重合的圓》,梁從誡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
[38]《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歐陽哲生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9、41]《跟費慰梅談生平》,載《從清華園到史語所》,李光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40]成都永陵,乃五代前蜀皇帝王建之墓。王建(847‐918),字光圖,河南舞陽人,唐末五代時期傑出的封建統治者。其創立的前蜀政權是五代十國時期承唐啟宋重要的國家政權,對後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王建死後葬於成都,號為永陵。永陵未發掘之前,歷盡千年滄桑漸被後人忘卻,陵墓高大宏偉的土冢被後人附會為漢代大詞賦家司馬相如的&ldo;撫琴臺&rdo;,並於其上修建了琴臺建築。
1940年秋,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天成鐵路局在撫琴臺北面修築防空洞。工程進行之中,突被一道磚牆所阻,當時人們誤以為是&ldo;琴臺基腳&rdo;。四川省考古學家馮漢驥聞訊後,親臨現場調查,斷定其為古墓葬。1942年秋,四川省教育廳廳長郭子傑撥教育經費資助琴臺考古發掘。9月至11月,馮漢驥率四川博物館籌備處部分員工進行了第一期發掘清理工作。1943年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吳金鼎、王文林,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王天木(振鐸)以及中國營造學社的莫宗江、盧繩等專家學者進行了第二期考古發掘清理工作,至9月方告結束。發掘出土的王建石像、諡寶、玉大帶、玉冊等稀世文物證明&ldo;撫琴臺&rdo;正是令歷代古物學家與考古學家苦苦追尋而不得的五代前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