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靜虛(第1/2 頁)
晚上。
丁修坐在桌子後的椅子上,撥弄桌子上放著的清弄琴,彈奏古琴曲《靜虛》。
一時間,清揚,悠遠的琴聲傳了出來。
這琴音嗚嗚然如同深山幽谷中傳來。
這虛靜淡遠的琴音如同世俗間的一味良藥,洗淨人心田的塵埃,讓人的心靈重新定位,平淡如水,波瀾不驚。
其淡如水的琴瑟之音,在虛靜深邃的夜晚,予人一份安寧與寂靜。
丁修心想,人亦如一根麻繩,越是思索,越是深深的糾纏在一起。
今夜,就讓自己拋開一切煩憂,只聽這靜默之音,只道這琴聲。
過往匆匆的腳步,讓自己忘卻了湖光春色,佚了山水之林的美好,也許,這首琴曲就是為了靜默而生的吧,琴音所在處處皆是靜默相和之音。
就讓自己在這清純如水、綿長悠遠的琴聲中,聆聽靜默,聆聽自然,聆聽生命的豐盛。
隨著彈奏琴聲。
丁修感覺自己的氣息緩緩地平靜下來,收起一切雜念心憂,把心放空,讓心靈與聽覺在琴絃的共振之中產生共鳴,迴歸本心,迴歸靜默。
他的心,隨之變得晶瑩剔透,眼前花瓣紛飛,流水淙淙,一念之間,亦是靜然。
《虛靜》這一首琴曲融入了詩歌,繪畫、禪等多種元素,在流動的音符中看到了妙筆丹青,煙霞雲雨畫蒼穹。
天光雲影共徘徊,心如蓮花處處開。
畫面感極強,朦朧而淡雅,深邃而寧靜,如煙雲飄飄渺,恰水墨浸潤。
曲中的古琴婉轉悠揚,聽來悠遠空靈,讓人心靜。空靈夢幻,如入仙境,純樸清淨,撫慰心靈。
靜虛有清淨無慾,恬淡平和的意思。
這個詞語,象徵著人的修養和氣質。
《呂氏春秋·知度》:“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責而不詔,去想去意,靜虛以待。”
《孔子家語·好生》:“舜之為君也……德若天地而靜虛。”
明唐順之《贈張方士序》:“竊疑二氏專求之靜虛,縱不能無毫釐之差,其去聖學,要之較世儒為近。”
清梅曾亮《太乙舟山房文集序》:“新城禮部侍郎陳公,為古文學……不為熊熊之光,絢爛之色,而靜虛澹淡,若近而若遠。”
老子在《道德經》中談到了致虛極,守中篤。
“道”成就萬物而無偏私,那麼我們要體會“道”,就一定程度上要讓自己儘可能接近“道”。
要說了解一個人的最好辦法,可不就是變成對方嗎?即便是瞭解“道”,也有這麼個理。“道”能成就萬物而無偏私,則說明“道”無私慾,因為無私慾,所以可以無偏私。那麼人要接近“道”,也要體會“道”的成就萬物之無私,這個時候,內心需“靜”,不“靜”的人如何做到無私呢?
理解了“靜”,我們再來看看“虛”。“道”有“虛”的特點。若“道”是“實”的,成就萬物的樁樁件件都記在心裡,滿了,裝不下了,還未裝進去的“萬物”怎麼辦?由此邏輯模型推理下去,那麼,道也就不可能做到“無偏私”了。
所以,“道”的“虛”實則是“道”成就、或者說包容萬物的寬廣。
而人要了解“道”,那麼就要理解“道”成就萬物之寬廣,所以自己也要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不斷減少內心的慾念,讓自己的心“空”起來,變得“虛”且“靜”。
但是需要多說一句的是,這裡的“空”不是說看破紅塵的意思,而是修養自己的身心,讓自己能夠學會包容,包容這世間萬物,而無一己之私。
因此,老子說出了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這句話,這句話實則是老子在告訴我們,我們要保證自己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