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雙批市場方案(一)(第2/3 頁)
菲,電視上禹天代言的廣告天天有,更別說那些報刊、雜誌以及廣場上的巨幅廣告牌;
禹天這些年還向社會捐了不少錢,有媒體曾經統計過,公開的捐款數額超過了400萬,這可是城市職工月薪不足500元的時代,400萬對普通家庭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了,6億!這得多少個零啊?還是美元!
謝子長知道,89年國家外匯儲備都不到100億美元,每次從國外引進裝備、技術都是斟酌來、斟酌去的,儘量節省,能把具體經辦的人給難為死。
接下來,禹天一番似是而非的解釋,讓他們相信自己是運氣好,有港島富豪相助,碰對了時機,連續幾次都預測準確,嗯,國外金融市場風波險惡,回報高,風險更高,之前只是想實踐所學,以後重心會回到國內,做實業和慈善
國際金融投資本質上還是離不開一個“賭”字,國人現在不太容易接受,暴富暴貧的日子,誰家攤上都得提心吊膽。
等到謝家人消化了這個驚人的資訊,屋裡氣氛更上一個臺階,謝冰興奮的臉頰如火,也不知道是激動地還是驕傲地;
謝冰爸媽當然也為女兒開心和驕傲,這樣的乘龍快婿恐怕全華夏也找不出第二個了!如果女兒真能和禹天結成連理,女兒一輩子都不會為錢發愁了,呵呵,也不能怪他們這麼想,這個年代,只要上了點歲數的人都窮怕了。
“謝叔叔,我正在規劃一個專案,是關於建築材料市場的,我社會資源有限,對這一塊的情況摸不太清楚,想向您請教一下。”禹天開始進入正題。
“建築材料?我接觸的確實挺多,廠家和材料種類,你想了解哪一方面的?”
“目前市場上供需矛盾大不大?嗯,比如,賣家不容易找到買家,買家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賣家,還有,因為質量和信譽產生的糾紛多不多?”
“供需矛盾?”謝子長沒想到禹天問的是這個問題,想了想,肯定地說:“有,還不小,現在市面上專門有一些人做這種‘對縫’生意,你應該聽說過。他們為供需兩方提供資訊,兩頭賺取佣金;至於糾紛那肯定是數不勝數了,賣家質量不過關,以次充好,中間人虛假承諾,騙子橫行,糾紛的形成的原因太多了”
“那我們為什麼不設定一個專業的交易市場,讓買賣雙方可以直接資訊互動和交易。比如,在首都三環外,建一個佔地面積巨大的建材交易批發市場,在裡邊蓋他幾百個商鋪,前面是展示店面,後邊是倉庫,對所有門類的建材生產廠家招租,只要產品符合國家質量和安全標準的,都可以入場銷售,買家需要什麼都可以在這裡買到,還可以貨比三家”
“對呀!就像商店和菜市場,大家都省心省力,小天,你好厲害!”謝冰為禹天的好點子拍手叫好。
謝子長愣了一下,想象一下禹天所說的大型建築材料市場,確實可以解決大部分的供需矛盾和糾紛,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地方政府為什麼沒有搞呢?土地,不是問題,蓋店鋪和倉庫那更簡單,買家肯定是非常願意去的,賣方會不願意嗎?有什麼環節會影響賣方不參與呢?
謝子長腦袋有點不夠用了。
只能說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模式已經固化了國人的思維,改革開放已經十年了,市場經濟的概念遠沒有深入人心,連表皮都沒有滲透,華夏上層意見都沒有完全統一,表現在下面地方上,就是改革開放步履維艱,走三步退兩步,偶爾還來一次大退步,觀望、猶疑,等、靠、要的舊思維依舊在延續,幾十年後在華夏叱吒風雲的民營資本,這時還處於萌芽階段,做些小打小鬧、倒買倒賣的行當,還遮掩掩的,沒人看得起。
“是啊,那國家為什麼沒有建這種市場呢?”謝冰媽也問出了這個疑問。
“謝叔叔,劉阿姨,這個問題我向學校的教授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