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4 頁)
海道餘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東南互保”條約。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各省巡撫均派出代表參加儀式,各國對此條約都頗為讚賞,英國雖然由於未能達到獨霸長江流域的目的,一直不願簽字,但是畢竟孤掌難鳴,也只有委委屈屈地預設了。
條約雖然簽定,但畢竟地方的督撫們不能代表清朝中央政府,也沒有外交權,這份條約是沒有任何公法效力的。盛宣懷的好友,《新聞報》老闆卡爾文·弗格森在簽字當天還問他:“今日定約,倘貴國大皇帝又有旨來殺洋人,遵旨否?”所以3天后,一直被督撫們壓著沒有公開宣佈的《宣戰詔書》突然在上海被公佈,又引起了很多人的震動和猜疑。
為了儘快穩定局面,盛宣懷再次致電劉坤一和張之洞,請求他們公開表態以平復人心。
劉、張二人於是致電各國公使:“無論北事如何,仍照原案辦理,斷不可易。”為了擴大互保範圍,把更多的人拉下水,劉、張公開致電各地督撫,請求支援。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通電錶示贊同,原先持觀望態度的浙江、四川、陝西等地看到大勢所向,也紛紛公開表示支援。各省督撫甚至透過電報暗中約定,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如有不測,他們將推選李鴻章出任總統來維持國家穩定。
這一封封的往來電報,織就了東南互保的大網,也撕破了滿清朝廷的最後一塊遮羞布。本來自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朝廷的綠營糜爛不可用,中央政府被迫令各地督撫自募練軍起,清朝中央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地方實際控制的權力,不過靠著曾、左、李等重臣沒有什麼太大野心,慈禧在中央又有一定威望,還能勉強撐持著老大帝國的威嚴。有時候人人都明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不過心理慣性使然,不敢作仗馬之鳴而已。現如今,這一封封電報賽匕首,似投槍,放幹了滿清朝廷的最後一滴血。每個人都知道,清朝的統治已經完蛋了,大家擦亮眼睛,只等著看它什麼時候嚥下最後一口氣。11年後的辛亥革命,也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條約簽訂,八國聯軍退出中國。嚇破了膽的慈禧太后終於從西安迴鑾北京。只是這一次她不敢沿原路返回,而是選擇了東出潼關,經過河南洛陽、鞏縣、鄭州到開封,再從開封渡過黃河,一路北上。在此之前,慈禧太后一直不允許陝西、河南等省修築鐵路、電報,以致陝、豫兩地只能靠畜力運輸或傳遞資訊,極其不便。盛宣懷打出方便太后“迴鑾”的旗號,特意撥款修築了潼關-直隸線,全長1600華里,與山東、江蘇兩路電報聯通,從此開始了中國內地的電報網路建設。
至於慈禧太后,她已經充分領教了電報的威力,總算乖乖閉上了嘴,不再橫生阻撓。
假設沒有電報,而是依靠清政府古老而效率低下的馳驛,李鴻章、盛宣懷、張之洞等人絕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內就“東南互保”的核心精神達成共識,並以極快的速度傳遍全國,讓各地督撫為之震動,順利實行。電報賦予了“東南聯保”以全新的政治內涵,其商議效率之高,實施速度之快、覆蓋範圍之廣,別說大清開國二百年,就是中華五千年來,也是匡古未有的政治奇蹟。
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這裡姑且不提。不過東南互保事件卻生動地表明,電報在短短几十年間,已經從國人眼中的洪水猛獸變成了中國政治不可或缺的一項關鍵工具。電報的迅捷讓政治變得更加雲詭波譎,變數更多。到了清末民初,更是電波縱橫,往來頻繁。可見電報已深深進入生活,給中國晚清政治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
郵傳部風雲
我們都知道,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