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大周朝風俗如此,搬家不給周圍的鄰居送禮,那就是明擺著要跟街坊斷交。人在外頭,除了宗族就是鄰居,阮氏一個寡婦已經沒了孃家和夫家,街坊便決不能得罪。
但左等右等顧家還是沒個動靜,又年關將近,家中要做的事兒實在太多,大家便逐漸忘了這事。
到了臘月二十四,南水縣家家戶戶都開始謝灶。張家所有人都忙了起來,李氏也不去河上了,買了食材就在家專心準備過年。張大郎也日夜都在外邊,縣城人流越來越多,時常有吵架拌嘴打起來的,忙得不可開交。
就連魚姐兒也因保和堂放了假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張阿公能學醫。族裡也是出了力的,所以他每年回鄉拜年祭祖時,都會給族裡的病人看看,這次他準備帶著魚姐兒一起。
實際上按正經學徒程序。這會兒張知魚還該在背經脈穴位和藥材藥性。但張阿公就沒教過人,只把著自己有的想到哪兒將到哪兒。以至於魚姐兒剛學了一個月,都已經自己摸脈了。
若叫趙掌櫃知了,回家趙聰就得挨一頓毒打。
這樣密集地學習,課業就繁重了起來,張知魚學得也有些吃力。
但還好有一道光會永遠照在她身上,魚姐兒看著娘親如是說。
第26章 、天生該做街坊
李氏端著磨好的糯米和紅豆往廚房走,對魚姐兒投來的目光視若無睹。
臘月二十四送灶神對老百姓來說是頂重要的一件事,蘇州周圍的人家在這一天都要做了糰子給灶王爺上供,希望他來年依然能保佑家中事事順利,五穀豐登。
祭拜完灶神的糰子末了還得如臘八粥一般分給周圍親厚的鄰居,這樣要做的事就太多了,李氏哪有心情理孩子。
山不來就我我就去就山,張知魚見娘不理自個兒,放了筆就喊:「娘,我要吃鹹糰子!」
那頭沾了滿臉墨跟個花貓似的夏姐兒虎了臉叫:「娘,我和爹都吃甜的,不做鹹的,鹹的狗都不吃!」
李氏只假裝沒聽到,提了籃子就鑽進廚房。
梅姐兒和孫婆子早把灶上打點好了,只等著李氏一來就開火。
南水縣習慣做粉團,糰子越大寓意就越好。
李氏每年都要做兩個拳頭那麼大的粉團自家吃。分給街坊的便是小小的一串跟湯圓一樣,但誰家也不會挑剔,住在這條巷子的人大多都沒地,米麵樣樣都得從外買了來,誰家捨得做那麼些糰子?只要能互相嘗個滋味就是很好的兆頭了。
李氏雖然不想廢那麼多心神,但家裡人多口味兒也怪。月姐兒和水姐兒年年都為著甜鹹口拌嘴。沒得法子,李氏為了不至於讓這個家因個糰子散了夥兒,只好每年都做兩種。
她取了糯米粉調好面就往裡塞早早調好的豬肉餡兒和魚肉餡兒捏好上了蒸籠,再將兩碗泡好的紅豆煮熟後壓成泥,取了糖和豬油拌勻。
若是尋常主婦,甜團做到這樣的程度只等著晾冷了捏成團便算是做好了,李氏卻別有巧思,喜歡把流油的鹹蛋黃用豆沙裹得緊了才算完,這樣的糰子做出來又甜鹹適中,又軟又滑,誰也挑不出錯兒來。
李氏手藝好,年年街坊從不落下張家人,就為這能得張家還回去的小丸子。
這天還不到中午,整個南水縣都是灶火蒸出的暖暖甜香,街上提著大包小包灶團的人絡繹不絕,且這會兒已經不設宵禁,直到元宵節過後才會恢復常態,所以到處都鬧哄哄的。
在這樣快活的氛圍裡,竹枝巷子的主婦卻犯了難,黎氏帶著自家做的蝦藕團坐在李氏房裡道:「咱們可要給顧家送禮?」
雖是詢問的口氣,但李氏哪裡看不出大夥兒的不情願。普通百姓人生三大樂不外乎吃大戶、發橫財、看樂子,吃大戶且在發橫財前邊兒,可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