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家庭分工(第1/1 頁)
若干年後,二哥說,我讀初高中當時,為了照顧家裡生病的母親,基本承包了所有家務。
我在讀初中高中時他已經在讀高中和大學,學業重顧不上家裡,住校後更管不了家裡。
高考時二個讀大學選擇:一在市裡醫學院學習,本來估分時預先估計出可能考上了外地更大的更好醫學院,但沒敢填報第一志願。
高考公佈的時候,果不其然比他分數低的都考上了外地大哈的定向招生名額。
二選擇離家近,本市的院校,週末可以回家吃住,自己節省點,可以省下三分之一左右的飯費錢。
週末還可以幫著父親工作,努力賺錢,貼補家用。我家裡一直分工明確,男人是掙錢的耙子,女人是管錢的匣子。
男主外女主內。男的負責外面掙錢。父親、大哥、二哥,一直都是。女的負責家裡,買菜、買米,洗衣、做飯,活煤,拓煤批子,不定期晾曬糧食,收拾屋子、院子。
一切都是那麼合情合理,一切都是那麼順其自然。我們家庭很和睦,我們兄妹和團結。
有事搶著上,有活搶著幹。遇事有商有量,誰說的對,就聽誰的,家庭很民主。
多幹點活,累不死人。就沒看見幹活累死的人。是父母也是我們的口頭禪。
這些習慣一直延續至今,感謝我們開明的父母,良好的習慣,樸素的勞動素養,讓我們受益終身。
日子就是這樣充實忙碌,過得飛快。記得我們到高中後口糧最多,每月可以憑糧食本購買三十八斤平價糧。
我負責每月在媽媽手中拿好糧食本和錢和預備好裝大米白麵高粱米玉米麵的袋子,推著一輛破舊的飛鴿牌腳踏車,因為人小力氣不夠,每次都是分兩批次推回家裡。
很少買掛麵,因為它不但佔白麵的份額,而且單價比白麵要貴一些。記得當時還有少量精粉的額度,但我家一直很少購買,都是一直攢著,攢夠一定金額了。
父親會帶著事先聯絡好的粗糧換大米人員,直接在糧站兌換給他們。記得當時我家的細糧:精粉全部,大米、白麵絕大部分,都是兌換成高粱米和玉米麵,要不我家的糧食不夠吃。
平時只有逢年過節,或家裡來客人吃飯,才會吃大米飯或包頓餃子。還清楚記得,兩個哥哥和父親一頓能吃三到四碗高粱米水飯,我是兩碗,媽媽是最少一碗。
當時大家吃飯用的碗,可不是現在吃飯用的小碗,而是目前飯店裡盛飯用的大碗,那種規格的碗。
記得一煮飯就得是滿滿一大鋁鍋,燉酸菜也是滿滿一大鐵鍋,就是飯店裡鐵鍋燉大鵝那種大鐵鍋。
那晚少油少肉,吃的大都是很便宜的應季綠色蔬菜。人都很瘦,但精氣神很好,很健康。
我負責日常騎個沒車閘的破舊的飛鴿腳踏車,掛個那個時代特有的大柳條筐,走街串巷的買菜。
人多的地方就雙腳落地,用腳剎車,以不撞車為準。偶爾沒剎住,不小心碰撞了,也是笑著說:對不起,對不起!
就能和平輕鬆解決問題的。那晚沒有碰瓷的人,更沒有倒地,糾結扶不扶的,民風淳樸,好人遍地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