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呂宋大島(第2/3 頁)
給打得牢固,而且高度也不高,窗戶開得非常大。
大家充分吸收了當地土著居民的建築特點,融合到自己的基地裡面。
又過了五個月,這該死的雨季,終於結束了。
大梁帝國海軍又開始了墾荒、建築、捕魚的艱難過程。
經過上次的教訓,高粱就不種植了,直接上生長較快的水稻。
同時也加快島上野生水果的採摘,將其製作成果乾蜜餞之類,封存在罐子裡面,在雨季時食用。
捕獲的魚肉,也做同樣的防腐處理。
同時組織近萬人的力量,向呂宋島的縱深進發,目的是進攻島內的部落,將土著人口擄獲過來,進行基地的建設。
在這一過程之中,之前培養的那幾個土著“翻譯”,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當地人之間,存在著一些簡單的語言,他們之間是可以交流的。
再由土著翻譯成漢語,大梁的將士們便獲得了很多重要的資訊。
比如說當地人在雨季是如何生存的,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怎麼樣去捕獵毒蛇等等。
所謂入鄉隨俗,土著居民能在狂暴的雨季生存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大梁進入呂宋島的第二個雨季,得以平安度過。
控制的人口和地域,持續擴大。
隨著探索的深入,李俊和張榮發現,這個呂宋島其實是很大的,至少是彎彎島的兩倍有餘。
而自己佔據的海灘部分,其實不是呂宋島的精華所在。
呂宋島的中間地域,是一塊大平原,這裡才是大規模農業種植的好所在,此處生活的土著居民也最多。
發現這一點之後,李俊當機立斷,直接將隊伍一分為二。
張榮率領兩萬人,繼續經營海邊的基地,自己則率領大部將士,在呂宋島中部進攻土著部落。
在第二個旱季,經過一系列的征伐,大梁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人口數量終於突破了十萬。
這是算上當地土著中的老弱婦孺,所有的人口。
說實話,如此廣袤的地域,依靠十萬人口,只能控制兩三個據點。
要將此地變為大梁前進的基地,必須從本土派來更多的將士。
而根據當地土著的描述,呂宋島以南,還有很多零星的島嶼。
跨過這些零星島嶼之後,有一個叫做棉蘭老島的地方,和呂宋島的面積差不多。
在棉蘭老島西南地域,又有一個叫做婆羅洲的地方,比呂宋島和棉蘭老島加起來都大。
李俊將上述地理發現,和呂宋島上現在的情況,寫成一篇長長的報告,給本土送了過去。
後續如何安排,就要看皇帝王小飛的想法和魄力了。
……
兩年的時光,一晃而過。
大梁帝國的海軍將士們在呂宋島戰天鬥地,很是取得了一些收穫。
本土的局勢,倒也頗為平穩。
不能說四海昇平,但整體狀況,要比北宋政府當政時期,好了太多。
在皇帝王小飛的帶領之下,各地的官府組織重新建立起來。
由於事責分明,整個帝國的行政效率得到了相當大的提高。
河北的長城工程,也如期完工。
隨著長城陣線的建立,北方金國進攻大梁最有價效比的一條路線,被徹底堵死。
他們只能調轉馬頭,用旺盛的精力,去進攻更北邊的蒙古部落。
而其他方面的變化並不大,陝西地區的備戰工作,也進行得相當順利。
除了帝國元帥武松麾下的十萬大軍,國防部陸陸續續,又給陝西前線派去了五萬兵馬。
算上種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