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5 頁)
民怨,避免社會的混亂。
虞舜不想對兒子治罪,但是姒禹給姚義鈞列出的罪狀,每一樁都人證物證俱全,鐵證如山,他想護短也不成。在姒禹的逼迫下,他不得不把兒子姚義鈞貶封到商邑(今河南商丘市南),並限十日內離開帝都,無天子詔書不準私回帝都。
那時候的商邑還是一處百里無人煙的荒涼地方,到處有狼蟲虎豹出沒,環境十分惡劣,因此當時根本沒有人願意到那裡去生活。實際上,這種貶封和當年崇伯鯀被遷徙流放沒有多大差別,故史書上又稱“帝放義鈞於商”。
虞舜含著眼淚眼睜睜看著兒子帶著自己的家人離開都城,卻又無可奈何。
正是:
莫說天道不公平,
世事迴圈有報應;
賢君豈無憐兒意,
虎毒尚存父子情。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平外患南征三苗
姒禹軟硬兼施奪了虞舜的神權,全面控制了朝政,完全把虞舜架空了。
掌握了實權的姒禹名義上還尊虞舜為天子,而實際上朝中的一切事物都由他來決斷,他想做的事情,別人想攔也攔不住,他反對的事情,別人想做也做不成。
姒禹開始對國家的行政設施和法律法規進行改造。
他首先對國家的行政區域進行了改革,廢除了虞舜的十二州,將全國重新劃分為九州。
這件事擺明了是在向虞舜示威,因為這九州制當初就是姒禹提出來的。姒禹根據父親崇伯鯀的“天下水行圖”和他十三年治水親身走過的地域精心繪製了九州圖。禹治水成功入朝拜見虞舜時,恭恭敬敬地向他獻上了自己親手繪製的九州圖。然而,那個時候虞舜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和真知灼見,認為禹劃定的九州不合適,下令把九州改成了十二州。禹劃定的九州是:荊州、梁州、雍州、豫州、徐州、揚州、青州、兗州、冀州。舜認為,冀州和青州過大,從冀州中分出幽州和幷州,從青州中分出營州,合為十二州。就這樣他硬是把姒禹的九州給分割成了十二州。姒禹對虞舜的做法十分不滿,但當時他還羽翼未豐,也沒敢反駁。如今他大權在握,已經沒有必要再看別人的眼色行事,“九州制”是他多年的心血,恢復自己的建制那是理所當然的。
恢復九州制後,姒禹一面安排親信出任各州的州牧(州長),同時向各州牧攤派賦稅(歲貢),建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稅收制度。古史書曾一度大肆宣揚聖賢之君都是任人唯賢,其實那都是胡扯。古史上哪一位所謂賢君不是任人唯親呢?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不用舊朝人,此說雖然過於絕對化,但是一國之君為了維護自己的統制,不肯任用那些反對他的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虞舜雖然對姒禹的這項改革不滿,但是今非昔比,大權旁落,他已經無力與之抗爭,也只好聽之任之了。
這時候,朝中的主要官員大部分都是倒向姒禹的,因為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軟弱無能的虞舜已經靠不住了,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大樹底下好乘涼,還是跟著大禹可靠。因此,群臣都服從姒禹,國內的局面相對來講還是比較穩定的。
但是,邊遠地區個別部落小國卻以為虞舜政權軟弱可欺,乘機侵擾虞舜政權的邊境。其中最為厲害的就是南方的有苗氏(古國名,又稱三苗,為九黎蚩尤氏後裔)。有苗氏的大酋長南山虯勇武多謀,自恃部族強大,不但拒絕納貢,還向虞舜政權的邊境發起攻擊,瘋狂掠奪邊境居民的財產。虞舜以前曾多次派軍隊征討,一直未能征服。近來更加猖狂,他們以姒禹專權為藉口,多次入侵虞舜政權的統治區域,掠奪邊境地區的居民,嚇得許多邊境的居民背井離鄉逃往內地。
虞舜三十五年(戊辰,前2093),已經六十八歲的姒禹決定親征有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