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1/4 頁)
故事二,商人第二次獲救之後,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同樣是大災之年,這商人大幅賑災,被譽為萬家生佛,孫豪所化漁夫慶幸,幸好當初救其性命……
一樣的救人,兩種不同結局的故事,自己救人,對還是不對呢?第一種可能讓孫豪大汗淋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救人雖然是善舉,但善舉卻不一定會結出善果。歷史故事之中,漁夫最終沒有救這商人,恐怕也是有其道理。遠古賢人用這個故事教育後輩,卻也是教育後輩講誠信,人無信則不立。
不救是殺!這個故事讓孫豪明悟,有時候,殺可能也是善,一念之仁,不殺也可能會造惡。
那麼,明悟了這個道理,如果自己身為漁夫,當日當時,自己會不會依然救起商人呢?孫豪坐在悟道蒲團之上,參悟良久,最終想明白了,自己照樣會救。
就算化身漁夫,自己應該也是一個大度的,胸懷寬廣的漁夫!
想通這個道理,孫豪透過“悟”字光門進入第四個幻境。。
這一回,孫豪化身為帝,國內剛剛發生一起影響巨大的殺人案,帝國大臣,分成兩派,各執一詞,爭執不下,需要為帝者最終裁決。
這是一起為父復仇殺人案。
最近,京華城發生了一樁震驚朝野的殺人大案。原雟州都督府都督張審素的兩個兒子,年僅十三歲的張瑝和十一歲的張琇將大夏朝廷的監察御史楊汪殺死於京華東郊以報父仇。
若問事發原因,還得追溯到三年前。雟州都督張審素清廉正直,被部下陳纂仁誣奏其“冒戰級、私傭兵”。孫豪所化大帝獲報,派楊汪按察。楊汪先將張審素關押在監獄,自己則到雟州按察謀反案。張手下不勝其忿,擅自殺了陳纂仁,又以兵七百包圍了楊汪,脅迫楊汪為張審素雪冤。很快周邊軍隊趕至,殺了董堂禮及其黨羽,楊汪得以脫身,於是上奏說是張審素謀反。
依照大夏律令,除張審素本人處斬以外,張家十六歲以上的兒子全部被處以極刑。兩個兒子張瑝、張琇因未成年,流徙在外。幾年後,二人逃回京華,隱名埋姓,藏匿市中。一天夜裡,在京華東郊,二人截擊已經改名萬頃的楊汪至死。
此案轟動京華,都城士女都同情張琇兄弟,認為他們年紀雖幼小,卻能為父報仇,堪稱孝烈。
大夏朝廷有不少大臣認為,張氏兄弟“孝烈,應寬恕,宜貸死”;但也有大臣認為“國法不可縱報仇”,當依律嚴辦。
大夏立國,最重孝道。歷來,大夏國都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而有史以來,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報殺父之仇素來也為大夏修士凡人所理解支援。
張氏兄弟為孝,擊殺仇人,在大夏修士、大夏民眾看來,乃是大善行為,朝野上下,認為其情可免死罪的人為數不少。
坐在大帝之位上,孫豪思考良久,緩緩開口,大聲說道:“孝子為父報仇的情感是義不顧命,可國家制定法,哪能容此。張氏兄弟,按律當斬”。
孫豪化身大帝發話之後,年幼的張氏兄弟被決殺,張琇兄弟死後,修士庶民皆傷愍之,為他們寫作哀誄,張貼於衢路。市人集資斂錢,於死所造義井,並葬張氏兄弟於北邙山。又恐萬頃家人報復來發掘,並作疑冢數處,讓旁人無法找到……
孫豪所化大帝冷眼旁觀,並未阻止。
殺魔宮牆體有云,不孝者,殺!
孫豪幻境之中,張氏兄弟大孝,但其情可恕,其行為過激,孫豪不得不殺!
就算士庶皆傷,也是按律當斬!
孫豪緩緩消失在幻境之中,又一次透過了殺魔宮的考驗,出現在了一間問心殿內。
這一次,四問過後,問心殿內的悟道蒲團僅剩四個,而透過考驗的修士有九人,其中六人都是帶悟修士,歐陽讓二很遺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