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李嚴聽了,
沉吟不語。孟達問道:&ldo;正方兄難道覺得此議不妥嗎?&rdo;
李嚴道:&ldo;恕李某直言,此議有三不妥。&rdo;
孟達急問道:&ldo;請正方兄指點迷津。&rdo;
李嚴道:&ldo;其一,上庸常年太平,士卒疏於戰陣,恐難敵魏國精兵;其二,洛陽作為先漢故都,必然城牆高固,四周又是平原,勤王之師須臾即至,屆時子度鈍兵堅城之下,只怕身陷死地;其三,丞相舉兵時日未定,而行軍交戰也多有變數。子度在上庸若早已做起事安排,則時日一長不免洩露風聲,那就近的宛城司馬懿何等樣人?屆時魏討伐之師大至,只怕子度尚未起事已有血光之災。&rdo;
李嚴一席話說完,見得孟達額頭冷汗涔涔而下,顫聲道:&ldo;可否請正方兄指點迷津?&rdo;
李嚴道:&ldo;子度願身入虎穴,為蜀漢擒魏帝,立奇功,其志可嘉。但作為老友,李某還是勸莫要貪多嚼不爛。子度如果能舉上庸歸蜀,已是大功一件。其次,李某覺得事不宜遲。既然申耽,申儀兄弟亦有心歸蜀,那麼上庸唾手可得。不若同二申儘早議定舉事,如此魏國猝不及防,丞相又能相助守城,子度可高枕無憂。如此不須冒任何風險又能立下大功,豈不兩全其美?&rdo;
孟達突然離座,長揖到地道:&ldo;正方兄真是孟達的再生父母,若非兄臺一席話,當真鑄成大錯,人頭落地都不自知。孟達明日便去尋申耽,申儀商議,一同起事。&rdo;
李嚴道:&ldo;明日子度多加小心,最好將二申請到新城之中商議,這樣若有變數,不至於立刻淪為俎上魚肉。如果二申有異志,更可儘早對策。&rdo;
孟達聽著,
不禁又是一陣千恩萬謝。
送李嚴回驛館之後,孟達重重地坐倒在交椅上。他拭去額頭汗珠,然後忙不迭地喚來左右心腹,安排起來。
他當然不會看到,李嚴辭別自己之後,嘴角露出的一抹笑容。
他也不可能想到這一層:明日二申到他府上商議造反,必然是對孟達無有不從,只是他們心裡究竟想的是什麼,孟達不到最後一刻怕是不會知曉的了。
數日後,漢中。
清瑤和星彩剛讀完一封飛鴿傳來的信,二人相視,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過去幾天裡,她們一直與李嚴用這種方式通訊,也對上庸的一切瞭如指掌。孟達那日宴請申耽申儀,並在席上請二人一同起事。二申滿口答應,三人甚至在席上痛罵魏帝君臣,唾沫飛濺。孟達原本想介紹李嚴給二申認識,但李嚴堅決以行事機密為由拒絕了。宴後孟達滿心歡喜,遂下令準備起事。同孟達大肆下令製造蜀漢旗幡不同,李嚴則小心翼翼地檢視著上庸城防,將殘磚碎瓦之處一一補全,以備起事之後籠城之需。他並非不知孟達如此動靜甚是不妥,但清瑤已吩咐他不要出言勸阻,只要將孟達的一舉一動及時通報即可。
今天的信中,李嚴說孟達今晨收到一封魏帝曹丕的密詔,信中詢問孟達是否病癒,並敦促儘快出兵配合曹真攻略韓中。孟達得信大喜,因為信中之意,分明是曹丕仍然對他堅信,甚至還指望他揮軍伐蜀。孟達於是便令上下準備第二天便舉城易幟,歸降蜀漢。
&ldo;看來魏徵伐大軍已經在路上了。&rdo;星彩道。
清瑤微笑著點了點頭。五路伐蜀已經過去了將近半年,在東吳按兵不動,南蠻又被平定的情況下,敦促孟達快些進兵,實在是太明顯的痺敵之計。她們早前幾天就已料到,申耽申儀一定會去急報了訊息,而魏軍征伐大軍必然會星夜趕到上庸。眼下這封信便是司馬懿兵臨城下的先聲了。
&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