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位於亞洲大陸腹地的中亞,原本生活著印歐語系和阿爾泰語系的諸多族群。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族群經歷了突厥化的過程,逐漸演變為突厥人的不同分支。突厥斯坦一詞原為波斯語,意為&ldo;突厥人之地&rdo;,最早出現於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撰寫的地理書之中,泛指鹹海以東至帕米爾高原西側突厥人統治的遼闊區域。
突厥人原本信奉原始宗教,盛行圖騰崇拜。相傳,突厥人是狼的後代,狼在突厥人的圖騰崇拜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學家曾經在一處突厥人的古代遺址中發現一條腰帶,上面繡有一頭母狼餵養4個突厥男孩的圖形。公元8世紀的突厥碑銘,也刻有母狼餵養突厥男孩的畫面。哈里發國家征服之前,中亞地區的諸多族群信奉佛教、拜火教(即瑣羅亞斯德教)、景教(即聶斯托裡派基督教)和薩滿教。
阿姆河(au darya)系中亞地區重要的內陸河,自東南向西北流入鹹海。阿姆河的左岸是波斯人的傳統家園,而阿姆河的右岸則是突厥人的世界。倭馬亞王朝(uayyad dynasty)時期,阿拉伯穆斯林將領古太白&iddot;穆斯林率軍東進,於705年越過阿姆河,攻入巴克特里亞,佔領阿姆河上游重鎮巴勒黑。706‐712年,古太白&iddot;穆斯林率軍攻入粟特,佔領阿姆河中游的兩座重鎮布哈拉和撒馬爾罕,進而降服阿姆河下游花拉子模一帶。713年,古太白&iddot;穆斯林的隊伍深入錫爾河流域,攻佔費爾幹納。古太白&iddot;穆斯林在阿姆河右岸的中亞地區焚毀佛教廟宇、拜火教神殿、景教教堂和薩滿教神像,建造清真寺,遷入阿拉伯人,強迫土著人口改奉伊斯蘭教,向拒絕改奉伊斯蘭教的土著人口徵收人丁稅,初步奠定中亞伊斯蘭教化的基礎。此後,突厥人常將其兒童作為貢賦上繳哈里發國家,突厥人隨之逐漸流入伊斯蘭世界的腹地。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建立後,突厥士兵開始出現於哈里發國家的軍隊之中。817年,阿拔斯哈里發國家在平息伊拉克反叛勢力的過程中,首次使用突厥士兵組成的外籍新軍,戰績頗佳。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穆爾臺綏姆當政期間,曾經購買7萬名突厥奴隸充當戰士。
阿拔斯哈里發國家的藩屬薩曼王朝(saanid dynasty,819‐999年),系改奉伊斯蘭教的古代波斯貴族後裔建立的伊斯蘭政權,採用埃米爾的稱號,領有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位於阿姆河中游的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相繼成為薩曼王朝的都城。河中地區位於鹹海以南,是連線伊朗與中亞的天然通道,也是哈里發國家與突厥人交往的重要歷史舞臺,相互之間的交往方式則表現為頻繁的戰爭、活躍的貿易、移民的浪潮和伊斯蘭教的傳播。薩曼王朝在其鼎盛階段,屢屢徵討盤踞在中亞各地的突厥人,兵鋒遠至帕米爾高原西側的怛羅斯,迫使喀喇汗國的都城向東遷至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在怛羅斯的清真寺,聚禮的穆斯林祝福著巴格達的阿拔斯哈里發和薩曼王朝的埃米爾。薩曼王朝以伊斯蘭教作為國教,尊奉遜尼派,實行伊斯蘭教法。薩曼王朝統治時期,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薩曼王朝的統治者獎掖伊斯蘭教文化,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可謂群賢畢至,英才雲集,宛若象徵中亞伊斯蘭教的兩顆璀璨的明珠。名垂青史的穆斯林學者,包括醫學家拉齊和伊本&iddot;西那、哲學家法拉比和比魯尼、詩人費爾多西和魯達基,皆曾在薩曼王朝統治者的庇護下從事學術活動。
喀喇汗國(qarakhanid dynasty)也稱黑汗王朝(840‐1212年),位於中亞和新疆西部,興起於9世紀中葉,分為東西兩支,東支都於巴拉沙袞,西支都於怛羅斯。喀喇汗國的突厥人原本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