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在看不到的地方有人幫我(第3/4 頁)
有唐大人,以及去南面戰區的言官黃大人。
以前,老皇上在位時,唐大人是主和派。黃大人才是主戰派。
這次南北兩位言官同時歸來後,像靈魂調換了般,黃大人對待南面挑釁王朝的態度成了以和為主。
說皇朝再經不起大戰了,雖然北方剛大勝過。但是接連打仗,百姓會更加苦不堪言。
唐大人卻成了主戰派。
唐大人氣憤之極道,要忍讓到什麼時候?北面這場勝仗才正說明,對待這種挑釁的外族只有給他打服一條出路。我們吃的虧還不夠多?曾經他比誰都想講和,可這場仗讓他明白,對方提的根本不是講和條件,對方是在難為你,最後的結果,無論你送出去什麼,無論你怎麼滿足對方,對方只要不放棄侵略的想法都能再進攻。
要不是新皇及時勸解兩位愛卿不必再爭論,稍後再議,都先去隔間喝茶歇一歇,唐大人還拄著拐,這兩位差點兒就在新皇面前打上了口水戰。
新皇這才和得以李知縣對話。
按理,李知縣的官位是沒有資格見皇上的,但他哥哥李將軍戰死後,李家剛被授予忠勇伯。
李知縣以忠勇伯之子得以面見新皇,倒也不為過。
隨著李知縣拒絕新皇讓他去兵部的決定。
隨著李知縣的講述,隔間的黃大人和唐大人是在聽了李知縣的話,這才停止了對噴,且老淚縱橫。
李知縣向新皇表述,他不要去兵部,他要回去繼續做知縣。
他要深耕土地,多開荒,讓那片黑土地能產出更多的糧食,讓老百姓先能吃飽飯,然後才能日漸變得富饒起來。
這是他這個人,唯一能做的事情,甚至這一代人持之以恆該做的。
為何會有戰亂,為何黃大人和唐大人有爭論,要從根源上改善。國富馬強才不會受欺辱。
李知縣離開後,新皇坐在那裡久久沒有開口。
盛世開端,面對眼下的爛攤子,新皇知道他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
而在外面等候的忠勇伯在聽說李知縣拒絕回京,忠勇伯被這個兒子氣到不行,卻在聽說緣由後沉默不語,氣勢瞬間癟了下去。
他感覺自己沒臉去教育小兒子,放著高官厚祿不要,要回去做知縣?你這樣對得起你死去的大哥?你大哥的犧牲,給你鋪的路,你就這麼不要了?你是腦子有毛病嗎?
忠勇伯覺得自己罵不出來口。
忠勇伯在當日夜深人靜,一個人坐在書房裡時,甚至覺得該值得浮一大白。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曾經這個不爭氣的小兒子,變得和他大哥一樣優秀了。
總要有人踏實下來去做一些事情,這個皇朝才能變得更好不是嗎?
但李知縣終究沒有得償所願繼續做永甸縣知縣。
新皇下的旨意是,李知縣直接越級,成為永甸縣所在州府的父母官。
州府的父母官啊,這個旨意,讓滿朝文武官員側目。
要知道忠勇伯的幼子極為年輕,他們得琢磨新皇的心思,這次越級特殊提拔忠勇伯之子,到底是看在其兄長英魂,還是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新皇要改變先皇用人的一貫策略。
果然,新皇借北方大勝,又再次提拔了兩位年紀稍顯年輕的官員進入內閣。
這兩位有一個共同點,一向在上朝時敢於和老臣們叫板。
接著,新皇又下令雖然南面還有動亂未定,但是他守孝一年後,明年會開恩科。
看起來開恩科出題的官員,都將和以往不再一樣。
新皇可能會有別的考量。重新選人。
以上連番的動作,使得朝野上下,人心有點兒浮動。
世家大族們有種預感,或許未來朝堂之上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