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2/2 頁)
防軍的設想,是建立一個直屬中央軍委的、由多個兵團組成的野戰軍級單位。13兵團只是其中之一部。&rdo;9&ldo;第9、19兵團已內定為後續部隊&rdo;。
歷史史實也清楚地表明,在正式出國之前,第四野戰軍13兵團、第四野戰軍42軍及50軍、第三野戰軍9兵團、第一野戰軍19兵團等部即相繼被劃歸東北邊防軍建制。同時,這也表明中央將一旦開戰後的抗美援朝戰爭立足於大打。如果僅為一般邊防性質的小打,調四野的部分部隊就足夠了,粟裕作為統率第三野戰軍全軍以及其他野戰軍四個軍,共65萬人馬的攻臺戰役總指揮,也就沒有必要被調往東北了。
另一方面,早在粟裕受命指揮攻臺戰役時,因舟山、海南島解放以後,原來駐守這兩地的國民黨軍共19萬人逃往臺灣,使臺灣守軍增到40萬人。而粟裕當時指揮的攻臺部隊共約50萬人,敵我力量對比,還不算優勢。因此,粟裕於1950年5月建議中央軍委,&ldo;如能從其他野戰軍抽出三至四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rdo;。接到粟裕的電報以後,中央軍委決定調其他野戰軍四個軍參戰,同時在大陸內地,以第四野戰軍13兵團擔任全軍的戰略預備隊,並從第一野戰軍抽出19兵團,作為中央軍委可以隨時調動的機動力量。顯然,如果攻臺戰役實現,並且出現其他意外情況,13兵團與19兵團作為預備隊和機動力量,都有可能在粟裕的指揮下作戰。也就是說,這兩個後來成為東北邊防軍組成部分的兵團,中央軍委原本就有調撥粟裕指揮的意圖。因此,當後來放棄攻臺,將粟裕調往東北,指揮13兵團,後來加上19兵團,以及粟裕在三野的老部隊9兵團組建的東北邊防軍,也就順理成章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