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報應。善的好報不一定就是功名富貴。實際的情況是,有的官員為了升官,對領導巴結奉承,為奴為僕,為了保住官職,夜不成眠,飽受心靈的煎熬,而在貪汙受賄、淫樂腐化的時候,又擔心法律的制裁而惶惶不可終日;也有一些富豪,家財萬貫,卻永不滿足,想掙更多的錢,挖空心思,採用欺詐的手段,虛報業績,假造帳目,轉移資金,最後鋃鐺入獄。這樣的高官富豪,他們的生活未必就幸福快樂,反不如民間老翁,沒有過多的慾望,日出而耕,日落而歸,吃飽飯後摸著肚皮在牆根下悠閒地曬著太陽,自在逍遙。善的報應也不一定就是長壽,有的人,特別是有錢人,長期疾病纏身,雖然有好的條件,可以用最高階的藥物維持生命,但受慢性疾病之苦,生活實了無意義,反不如普通百姓,平常身體健康,得以享受天年,自然死亡,或無疾而終,活得快樂,死得安然。
即使沒有因果報應,如果是真心為善,行善本身就使人獲得心靈的寧靜和滿足,使人懂得善待生命,更好地享受生活,這本身就是好的報應。
txt小說上傳分享
溪山清靜且停停(1)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清]李漁
用文化藝術來賺錢,也就是文化產業。早在三百多年前,有一個叫李漁的文人就開始探討文化產業化之路,而且做得很成功。李漁(1611年—1680年)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他出生在江蘇如皋,父親當時在江蘇如皋開藥鋪,母親當傭工。據說他母親生他時難產,按風水先生的說法,是因為宅中陰氣太盛,陽氣不旺,搬到向陽的山崗上才把他生下來。李漁的字叫謫凡,一方面是因為出生時的奇蹟,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天才,就好比李白因才華而被稱為謫仙人。
李漁確實很聰明,小時就以神童之名而聞達鄉里,25歲應童子試以五經見拔,29歲考取府庠。李漁也很用功,小時候就有遠大的理想。他在院子裡種了一棵樹,每年都要在樹上刻一首詩,樹一天長大,上面的字也一天天變大,把他的理想帶上了天空。但是他在鄉試中名落孫山,再赴鄉試又遇上了兵亂,很快的明朝也就滅亡了,在江山易幟的血雨腥風中,他選擇了明哲保身,他在明朝沒有得到功名,沒有做過朱家的官,所以沒有為朱家王朝守節的負擔,他這樣一個書生,也擔當不起反清復明的大任,不做滿人的官也就可以了。
學而優則仕,做官是為了掙俸祿吃飯,讀了那麼多年書,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如果不做官,該怎樣生活?李漁在蘭溪縣城東郊的伊山買地築園,寫作自娛又賺錢,入夥村中的崑腔班,參與編、導戲劇。在四十多歲時,李漁為躲避一件鄉村糾紛的牽涉,扮作漁人駕船從蘭溪出走杭州,開始了作賦賣文的生涯。李漁又寫書,又開出版社,又辦家庭戲班,將他的文藝才華發揮到了極致。
要用一句話概括李漁真的很難,他是文學家、藝術家,他是落魄才子,他是發明家,他是劇團老闆,他是園藝師,他是美食家,有人稱他為幫閒,有人贊他有經濟頭腦。他很高雅,又很世俗,他的文學作品則是雅俗共賞,當時附庸風雅的官僚以結識他為榮,而市井百姓又天天盼望著他的新作問世。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漁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瀟灑最自由的文人,是最具有藝術情趣和生活能力的文人。
李漁寫《肉蒲團》,寫《十二樓》、《連城璧》,寫劇本《笠甕十種曲》,寫《閒情偶寄》。他寫出的書在當時是暢銷書,賺了大筆的錢,使他能夠過風月無邊的生活,又成為文學經典而得以流傳後世。李漁的出現顛覆了文學傳統,他以文學求利,將商業規則用於文學寫作和傳播,開文學職業化之先河。李漁在《曲部誓詞》一文中明確表示,其戲曲創作的意圖是“硯田餬口”,追求的僅僅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