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遊記》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並不為它們所束縛。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託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快樂村人是一個好戰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徵賦稅,並予自治權。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儲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我特地將半打練習簿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去了興趣。現在我仍舊儲存著我所繪的插畫多幀,介紹這種理想社會的服務,建築,室內裝修,包括圖書館,&ldo;演武廳&rdo;,巧克力店,屋頂花園。公共餐室是荷花池裡一座涼亭。我不記得那裡有沒有電影院與社會主義‐‐雖然缺少這兩樣文明產物,他們似乎也過得很好。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ldo;珠灰&rdo;,&ldo;黃昏&rdo;,&ldo;婉妙&rdo;,&ldo;splendour&rdo;(輝煌,壯麗),&ldo;ncholy&rdo;(憂鬱),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現在,我仍然愛看《聊齋志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學校裡我得到自由發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來,將她睽違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ldo;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rdo;她告訴我,&ldo;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rdo;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裡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
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環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點燈後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
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我的兩年計劃是一個失敗的試驗。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風笛),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頂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我認真的讀了一遍,莞爾一笑,想必是一個還不到二十歲的頑皮而有些倔強的姑娘寫的。
我想了想,覺得可笑,也許很久以前,當我再年輕一點的時候,也和她一樣,喜歡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喜歡閱讀一些亂七八糟的書刊。
幸好所有的一切,三十六歲以前的東西,我都不記得了。我之所以知道我三十六歲了,其實也只是假設而已。我假設自己三十六歲,在這座陌生的城市裡。
我將報紙又翻回去,這時注意到圖片左側一句有趣的話:從死者身體裡取出的子彈,是金黃色的,不是純金的,據說這是一位老將軍的手槍裡的子彈。
我是個冷酷的人,或者假裝冷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