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1/3 頁)
第五個小動作:與此同時,甚至更早一點,朱棣就有計劃地增加北京人口。據《明實錄》載,他至少先後十餘次下令從各地移民以充實北京。蓋因&ldo;靖難&rdo;之亂首起於此,頭三年燕軍與政府軍之間的爭奪也集中在這一帶,人民或因驚懼或因避禍而逃亡甚多。朱棣既然心存以北京為首都之念,就必須增加其人口,使這座城市有相應之規模,並為即將展開的浩大工程建設預備充足的勞力。這些移民中,有普通百姓,也有就地轉業的軍人,更有相當數量的罪犯。也許因為普通百姓的移民難度較大,而罪犯則可強行安置,甚至罪犯自身也覺得被發往北京屯種是意外之喜,所以永樂年間以移民重建北京時就形成這樣一個思路,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相關的記錄:
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朱棣上臺的頭一年】九月乙巳,命武康伯徐理等往北平度【丈量】地,以處民之以罪徙者【因犯罪而流徙的人】。{137}
永樂元年八月己巳,定罪囚北京為民種田例。……今後有犯者,令於彼耕戍,涉歷辛苦,頓挫奸頑。{138}
永樂元年十一月戊戌,諭世子曰:朕念北京兵變以來,人民流亡,田地荒蕪,故法司所論有罪之人,曲垂寬宥,悉發北京境內屯種。意望數年之後,可以助給邊儲【指邊防軍需】,省饋運之勞【人力物力取諸本地】,且使有罪者亦得保全。{139}
【永樂五年十月】己丑,諭刑部尚書呂震,凡戍邊,各從南北風土所宜。聞北人苦炎瘴,其改佃北京,全活之。{140}
從這些記載來看,北京之於永樂年間的中國,頗類乎澳洲之於19世紀的大英帝國,是安置罪犯並有賴罪犯而發展起來的土地。當時北京在三四十年內,接連遭遇兩次大的戰亂(元亡和&ldo;靖難之役&rdo;),連朱棣都說&ldo;北京兵變以來,人民流亡,田地荒蕪&rdo;,可見凋虛之極。而重建北京,即以罪囚為生力軍:先派人去丈量土地,以待發配至此的&ldo;罪徙者&rdo;;然後制訂&ldo;罪囚北京為民種田&rdo;的正式法規,同時規定經司法部門審定有罪之人,&ldo;悉發&rdo;(全部發往)北京境內屯種,到永樂五年又以&ldo;照顧&rdo;的名義指示刑部,將以往流放在南方的所有北方籍罪犯,統統轉來北京開荒。雖然我們無從得到罪囚移民的官方數字,但從以上諭旨來看,這一政策既是全域性性的,又是持續性的,可以猜想這個過去叫&ldo;大都&rdo;、&ldo;北平&rdo;,而重建後叫&ldo;北京&rdo;的地方,其人口來源,罪囚恐佔相當比例。這個做法的實際好處顯而易見‐‐‐這部分人,身處人生絕境,將他們輸移北京、由囚轉民,確如朱棣所料他們會有因朝廷降恩&ldo;得保全&rdo;、&ldo;全活之&rdo;的感恩戴德心理,正堪驅策,在即將開始的巨大工程中充當苦力。
偽君子朱棣 偽君子朱棣(39)
第六個小動作:朱棣利用巡狩、北征等名義,開始用更多的時間在北京居住,有意冷落南京,削弱它的政治地位,使權力中心實質性地北移。資料顯示,從永樂七年起,至永樂十二年,朱棣的活動中心一直是北京。《寓圃雜記》說:&ldo;及上【朱棣】登極,即廣舊邸【從前的燕王府】為皇城,頻年駐蹕。當時群臣不知睿意所向,屢請南還。因出令曰:&l;敢有復請者,論以妖言。&r;&rdo;{141}他用這個辦法讓人們漸漸習慣北京成為一個發號施令的地方。
第七個小動作:永樂五年七月,徐皇后病逝。這同樣成為朱棣的一個機會。他毫不猶豫地將未來的皇家陵寢定在北京,以展示終將遷都北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