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第2/3 頁)
{194}《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195}《明季北略》,陝賊剿降略盡。
{196}以上據《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五,錦寧戰守。
{197}{198}《清史稿》,列傳二十四。
{199}《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
{20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禎十七年甲申,風變地震。
{20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禎十七年甲申,元旦文武亂朝班。
{202}《明季北略》,卷之十五,崇禎十二年乙卯,王承恩哭夢。
{203}《流寇長編》,卷十七,崇禎十七年正月庚寅。
{204}《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禎十七年甲申,初十徵戚璫助餉。
{205}《甲申紀事》。
{206}《三垣筆記》,中,崇禎。
{207}《明史》,列傳第二。
{208}《三垣筆記》,中,崇禎。
{20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明睿議南遷。
{210}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第四章,《北京的陷落,南遷之議》。
{21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附記南遷得失。
{212}南遷之議,見諸多書,如《明季遺聞》《明季北略》《國榷》《烈皇小識》《綏寇紀略》《甲申傳信錄》《三垣筆記》《牧齋有學集》等等,但各家所記,在時間與細節上頗為不一,致有人對此事的經過,整體加以懷疑,談遷《國榷》即引楊士聰之說:&ldo;邦華等未嘗具疏,亦未嘗奉明旨,他人何由而沮之。坊刻數本皆稱光時亨沮之,厥後爰書以此而成。&rdo;我的看法,彼時危在旦夕,一切混亂,秩序蕩然,這種情況下,造成史實細節的不確定(檔案失佚無所本,而多由口口相傳的方式被追述,比如楊士聰指出的,誰都不曾見過李邦華的那份奏疏)是很正常的。類似的例子,曹化淳究竟開的哪座城門,各家記述也不一。對於這種非常時刻之下的歷史記述,態度上有一定保留,可以,但像楊士聰那樣一筆抹殺卻又不必。
{213}吳偉業:《綏寇紀略》,補遺中,虞淵沉下。
{214}《甲申紀事》。
{21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六報賊焚十二陵。
{216}《甲申紀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