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3 頁)
所有這些&ldo;無晝夜&rdo;世界都極端不適合生命居住,因為一個半球處於持久的炙烤中,而另一個則極度寒冷。向陽那面的溫度可能會達到鉛的熔點[2];但是在背陽面,所有物質都無法保持液態,因為溫度最高也只能高出絕對零度[3]一度或兩度的樣子。在兩個半球之間存在著一條可以被稱為適溫的狹長地帶,其實更像細絲帶。在這兒,恆星這個巨型大火爐的一部分總是藏在地平線下方。沿著帶子溫度較低的那一邊,惡狠狠的太陽光被藏了起來,但是有恆星的日冕照著,向陽那邊的熱量又能夠傳導過來,因此比較溫暖,在這樣的條件下,並非沒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這些世界上的居民在晝夜停止交替之前很久就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較高的生物進化水平。隨著白晝逐漸拉長,生命被迫適應溫度越來越極端的白晝和黑夜。如果這些行星的兩極向黃道傾斜的角度不是很大的話,那麼可以保持一個較為恆定的溫度,因此成為了生命的避難所,生命就是從這裡向不太宜居的地區邁進的。許多物種晝夜時&ldo;休眠&rdo;,把它們自己埋起來,只有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鑽出來,開始瘋狂活躍的生活,它們透過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向赤道挺進。白日逐漸變長,直到能持續一個月時,某些適應了迅速行動的物種就會選擇追隨日落和清晨,繞著行星艱難跋涉。看到這些物種中最敏捷的赤道生物與陽光同一平面橫掃平原,我們感到非常驚奇。它們的腳常常和船的桅杆一樣長,一樣纖細。它們會時不時突然轉彎,伸長了脖子抓住一隻急跑的生物,或者擼一把樹葉。在一個太陽能不太豐富的世界,根本就不可能有這樣持續迅速的遷移。
除非這些世界在白晝和黑夜變得極度長、溫差極端大之前就已經有生物達到了人類智慧的水平,否則,恐怕就永遠也不會有此等智慧出現了。在那些植物類人種和其他生物在晝夜交替嚴重遲滯之前就實現了文明和科學的世界上,它們為了應對惡劣的環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時,文明僅侷限在兩極的範圍內,星球的其他地方一片荒蕪。有時在其他地方建立起地下據點,其中的居民只在清晨和日落時分耕種土地。有時,追隨著黎明或黃昏的微光,與緯線平行的鐵軌系統把人們從一個農業中心運送到另一個。
但是,當晝夜最終停止轉換的時候,一個已形成的文明擠在晝和夜之間的那條固定地帶,佔滿了每寸土地。到了這個時候,也或許更早,大氣早已逃逸殆盡了。我們可以想像到,一個種族在完全平直的環境下掙扎求生,它們是不可能維持任何豐富多彩又美妙高雅的精神生活的。
[1]此處作者指出版於1930年的《末人和初民》(last and first n: a story of the near and far future)。
[2]鉛的熔點為327502°c。
[3]絕對零度(abte zero):熱力學的最低溫度,即開爾文溫度標定義的零點,-27315c。是一個僅存於理論的下限值。
第八章
關於探索者
布瓦爾圖,我,還有越來越龐大的探索者同伴隊伍一起造訪了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世界。有時候,我們在一些世界只待了相當於幾個星期(按照當地曆法計算)的時間;但在有些世界,我們會花上好幾個世紀(按照當地曆法計算)的時間來遊歷,或者由著性子跳過一些歷史階段。我們像一群蝗蟲一樣突然降臨到一個新的世界,各自挑一個合適的宿主。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的觀察,我們會離開,然後,或許在這同一個世界的另外一個時代再次造訪;也或者,我們會分頭行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相距很遠的不同世界遊歷。
這種神奇的生活把我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生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