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2/3 頁)
一七一七年,北京接得教王&ot;奏帖&ot;,僅雲即差人復命。康熙再令俄人傳信羅馬,另以西洋字刊刻,分交來粵西洋人帶去,可見他盼望教王答覆之殷。又兩年,他對一位自福建來京的教士說:&ot;以後西洋人來信,必先奏聞,毋得隱諱。爾眾西洋人內,如仍似前次各出己見,亂寄書信者,即系亂法之人,在中國亦無用處。除會技藝人留用外,其餘眾西洋人務必逐回。&ot;一七二0年,教王的第二次使節嘉樂(caros de zzabarba)行將抵京,康熙預囑在京的西洋人,如嘉樂問及行教之事,應公同答以&ot;俱遵利瑪竇規矩&ot;,不可各出己見。嘉樂到後,提出二事:一為準其管理在中國傳教西人;一為準中國入教之人,俱依教王禁約。康熙答以&ot;教王條約與中國道理大相悖戾,爾天主教在中國行不得,務必禁止。教既不行,在中國傳教之西洋人亦屬無用。教王條約只可禁止爾西洋人,中國人非爾教王所可禁止&ot;。他在二十九天之內,召見嘉樂六次,詳為解說供牌及稱天為上帝意義,並說 &ot;朕原視中外一家,不分彼此&ot;。不久又派耶穌會士前往羅馬,但教廷不許他陳訴。中國一向以敬天法祖為訓,教王要一反其道,事關中國立國大本,倘果如此,無異要中國聽命於教王,康熙自難認可。
四、西教被禁與西學之衰
康熙所重的是西洋科學技藝,愛屋及烏,所以才聽耶穌會士行教。儀禮之爭發生,引起了他的反感,屢露禁教之意。一七一六年,他曾說:&ot;海外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ot;南洋諸國之遭芟滅,應是殷鑑,教王之定欲干涉中國內政,提高了他的警惕。到了治尚嚴明,性復多疑的雍正,尤不容他人越俎,耶穌會士的捲入宮廷政治,更使他憎恨。他和他的兄弟允禟等為爭奪大權,各樹黨羽。管理北京南堂的耶穌會士穆敬遠(joannes ourao)和允禟接近,宗室中的蘇努父子亦與耶穌會士交好,暗助允禟。雍正繼位後,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將允禟及蘇努之子發往西寧,穆敬遠隨行,他們仍未停止活動,遊說陝甘總督年羹堯,並用拉丁字拼音通訊。一向為雍正策劃的閩浙總督滿保請將各省西人除曉通技藝者外,餘俱送往澳門安置,改天主堂為公廨,嚴禁入教。於是天主教被禁,但尚不嚴厲。第二年,教王班納十三世(benedict 103)的使節以賀祝新君即位為名到京。雍正告以如西洋人遵守中國法令,將照舊施恩。在京的耶穌會士亦懇求寬免逐回。雍正表示:&ot;朕於西洋教法,原無深惡痛絕之處,但念於中國聖道無甚裨益,不過聊從眾議耳。若果無害,則異域遠人,自應從寬。&ot; 不久康熙派往羅馬的耶穌會士歸來,雍正得知教廷不許他陳訴,自感不懌,再度宣佈他對宗教的看法,亦可略見他禁止天主教的原因。他說:&ot;中外所設之教,用之不以其正,而為世道人心之害者,皆異端也。&ot;&ot;自古有不知敬天之人、不敬天之教乎?&ot;&ot;設教之意,未有不以忠君,孝親為本。&ot;&ot;至末學後人,敷衍支離,而生種種無理謬說,遂成異端。&ot;&ot;西洋精於曆法,國家用之,其善不可泯。&ot;&ot;今妄生疑議,以同己為是,異己為非,互相誹譏,幾同仇敵。不知人品類不齊,習尚不一,不能強異,亦不能強同,且各有長短,惟存其長,棄其短,則彼此可以相安。&ot;此後,耶穌會士仍繼續前來,京師教堂照舊存在,欽天監的西人供職如故。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