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還是出來迎接的張奶奶發現,客氣地問:&ldo;喲,小夥子你找誰啊?&rdo;
向剛不指望那丫頭介紹,卸下肩上的竹筐,放下手裡的藤籃、行李,禮貌地朝張奶奶頷首致意:&ldo;張奶奶,我向剛啊,矮墩橋西向永良家的,我回來看看你們。&rdo;
一聽是七年前離開村子外出打拼的向剛,張有康老倆口免不了一陣唏噓。
想當年,向永良和他爹也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響噹噹人物‐‐爺倆個組織平民遊擊隊,打鬼子、助紅軍。抗戰勝利後,上頭來了個首長級人物,親自給這對父子兵授紅帶、發獎勵,並鼓勵十里八鄉的漢子們向他們學習。
如此一來,附近村寨的人都知曉爺倆的事跡了,或是出於崇拜、仰慕,或是真心喜歡向永良這個壯小夥子,於是,家裡有閨女的,十個裡有九個瞄上了向永良,剩下那個也是因為自知配不上他、從而選擇默默放棄。
家裡沒閨女的則是扼腕不已,恨不得時光倒退十六年,生他十個八個閨女出來,好和向家結親。
只是誰也沒料到,向永良最後選擇的竟是個外地女人,還是前來投奔親戚無果、被向家收留了幾日的。
要家世不知根底、要嫁妝沒嫁妝。眾人跌破眼球。
可架不住向永良喜歡啊,十里八鄉的姑娘再賢惠、能幹,有他心上人漂亮、氣質、會打扮嗎?
就這樣,向永良和這個女人結了婚。
頭三年還算恩愛,小倆口生了大胖兒子、住進了新起的房子。可到了第五個年頭,災難來了:向永良擔著一筐新打的糧食去縣城換布匹,想給兒子、媳婦做身新衣,在輪渡碼頭看到一個中年婦女跳江,熱心腸的他沒多想便英勇地跳下去救人了,結果人是救上來了他卻喪了命。
向永良捧在手心呵護的媳婦一夕間成了寡婦,上要伺候傷病的公公、下要照顧四歲的兒子。向永良在時,她可是連碗筷都不用洗、更不說下地鋤草、挑糞施肥的。
可以這麼說,嫁來向家這四年,她除了懷孕前做過幾頓飯、餵過幾次雞,懷孕後儼然成了太后,向永良更是時不時地圍著她轉‐‐忙完農活忙家務,忙完家務還得給媳婦搓洗換下來的內衣褲。
孩子生下來後更加不幹活了,成天抱著兒子東家長、西家短地轉悠,村裡的婦人就沒見過這麼清閒的。啥活不幹,還特別受丈夫寵愛。一雙手比之剛來農村那會兒還要白嫩。
可向永良一走,家裡就亂了套了。
起早摸黑、沒完沒了的家務、農活,全壓在了她一個人身上。
向老爺子因抗戰時落下的舊傷復發,幹活使不上力;四歲的向剛,畢竟還是個孩子,再懂事也就喂喂雞、擇擇菜。
這麼一來,重活都落在了女人頭上,女人吃不了這個苦,於次年開春,農耕還沒開始呢,丟下家裡的一老一小,跟著江口埠一個下鄉考察的技術員跑了。
爹死了、娘跑了,剩下爺孫倆相依為命。
只是向老爺子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差,加上兒子、兒媳的事帶給他的雙重打擊,生命力流失得尤其厲害。向剛七歲時,向老爺子不甘心地睜著眼撒手西歸。
淪為孤兒的向剛,小小年紀就開始自力更生的生活。
幸得心善的鄰居大爺,時不時地伸出援手、幫扶一把,讓他撐過了一年又一年的寒冬酷暑。
可是好景不長,三年自然災害,村裡顆粒無收,山上、地裡光禿禿一片,雁棲江連著幾天看到餓殍,還有亂吃東西中毒死的。總之,村裡村外一片慌亂,時不時聽到悲慼的哀嚎。
鄰居大爺也沒能撐過去,於最後一個災害年病死在床頭。
那一年,向剛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