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3 頁)
戰爭開始數周以後,直接運往德國港口的貨運量自然減少到了很小的數量。此後控制禁運品的主要問題,就是要防止運交毗鄰的中立國家的貨物再出口到德國。最初是進行有組織的攔截與貨物和船證的檢查,但是由此造成的盟國檢查基地擁塞,中立國船期稽延,以及同中立國政府和輪船公司之間發生摩擦等情況不久也就變成很大的難題。這些困難直到同這些商行和中立國政府簽訂了同意遵守封鎖國的要求的廣泛協議之後才獲得解決。這一系列複雜的談判,就是英國政府在&ldo;假戰爭&rdo;期間對經濟戰(或許還得加上對外交戰)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此外附加在主要協定上脅支付協定,也給英國財政部提供了一種將&ldo;外匯管制&rdo;應用於有關貿易方面的方法。同毗鄰中立國政府簽署的戰時貿易協定有兩個主要目的:(1 )同中立國取得合作,以控制向德國提供禁運品;(2 )對盟國同有關中立國政府之間的貿易,作出任何必要的調整。第二個目的僅僅是英國經濟作故部和(法國)封鎖部附帶關心的問題。但是由於盟國都需要從毗鄰中立國取得供應品,這雙方勢必相互掣肘,每一方都會利用他方對供應品的興趣作為一種討價還價的武器。在貨物透過盟國基地到達中立國的港口時,通常是可能要堅持不讓他們把這些貨物或同等數量的物品出口給德國。可是,若要盟國說服一個中立國政府停止將其本國產品供給德國,則是格外困難得多。中立國通常堅持它的&ldo;正常貿易&rdo;的立場,且滿有道理地辯護說這是一種最為妥善的方針,藉以避免人們對於非中立行為的指控及避免對它和平時期的貿易水平的幹擾。按照上述原則,盟國同瑞典、挪威、丹麥、荷蘭、冰島、比利時、瑞士以及希臘達成了協議。盟國同另一些國家(諸如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西班牙),也都簽署了規模較小的協定。這些協定為一場事實上打不起來的經濟戰‐‐一場1914‐1918 年式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歐洲大多數中立小國都保持了獨立‐‐作好了準備。後來,法國一陷落,留存下來的協定沒有一個不是經過修改的,而實際上幾乎沒有什麼協定存在了。因此這裡只能指出它們的幾個比較持久的特點。最重要的也許就是大不列顛於1939 年12 月7 日與瑞典商訂的那個協定。該協定自12 月20 日開始生效,28 日正式公佈。1939 年12 月11 日,英國和比利時訂立了一項協定,1940 年1 月26 日,同希臘簽署了一項協定。但是,大多數協定都是恰恰在1940 年4 月德國發動進攻前才達成的1。直到德國戰敗,瑞典的協定一直是有效的,只作過一些修改以適應戰爭形勢的變化。鐵礦砂始終是盟國最為關注的物資,盟國認為,對德國來說無論如何瑞典的供應品是決不可少的。存在著很多偽有效干涉的計劃和希望。古瑞典鐵礦砂出口價值的大約百分之七十二點六的礦砂運往德國,同時德國還從瑞典進口大量有用的銅、鐵合金、木材以及木材製品。盟國掌握著某些討價還價的武器;他們是比德國更為理想的主顧(1937 年,盟國的進口占瑞典總出口量的百分之三十二點四,相比之下,德國佔百分之十五點八);盟國能控制瑞典諸如液體燃料等重要的短缺進口商品,並相信瑞典出於財政上的原因,對保持向盟國出口有著濃厚的興趣。可是,瑞典在1939 年9 月13 1 全部談判所根據的一般指令和協定草本,載梅德利科特:《經濟封鎖》,第1 卷,附錄一,第663‐665 頁。尼爾斯&iddot;厄爾維克:《成為注意中心的挪威(nils qrvik:nei brennpunktet),系1939‐1940 年挪威對外政策的官方歷史,其第一卷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