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第2/3 頁)
不時作出一些權宜性的讓步。不論從整個地中海到土耳其自己的國界這個範圍來說,土耳其政府都逐步壓縮了他們在1939 年10 月三國條約中所承擔的義務,在這方面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英勇豪邁的氣概;然而這樣做至少是現實的。1941 年4 月,土耳其未能按照巴爾幹協約國公約兌現他364 們的保證,在希臘遭到保加利亞的侵襲時,要給它援助:不過在那個多災多難的春天裡,土耳其對加強巴爾幹協約,使之成為抵擋德國的一個有效壁壘這一前景所作的判斷則比英國政府更為冷靜,它不顧一切地竭力製造某種障礙,俾能遏止預料中的德軍進入中東,而無需要有足夠的英國軍隊來使中了催眠術的巴爾幹各中立國放心。希臘陷落後,英國政府就不得不兩害取其輕而接受土耳其繼續保持其中立及同德國的友好條約。但是,土耳其人並無意再對德國人作出任何超過不可避免的最低讓步。一旦德國對蘇聯的入侵給了土耳其以暫時喘息的機會,它就開始向兩個大國集團都爭取達成有利的交易。它以提供(或答應提供)戰略原料和給予(或答應給予)政治上的優待來換取二大集團的軍火和其他重、輕工業製品。分析一下,實際上可以肯定,在土耳其以外,英國正是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因為在英、美和軸心國之間,土耳其政府一貫是偏愛前者(在當時有利於土耳其的範圍內),但是,英一蘇聯盟使得這個相對來說很簡單的推斷複雜化了,因為在簽訂納粹一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的二十二個月時間裡,毋庸置疑,蘇聯的政策喚醒了土耳其對蘇聯傳統的、然而是潛在著的疑慮。自1941 年以來,馮&iddot;巴本就一直充分利用了這種懷疑的心理;而且,由於德國相信蘇聯的潰敗實際上已成定局,所以為了在土耳其建立起親德反蘇的感情,它謀求喚起土耳其政治和軍事統治者們對&ldo;解放&rdo;在蘇聯二千萬操土耳其語的穆斯林的興趣。而且,正如這種跡象的趨勢所表明的那樣,1如果蘇方的代理人‐‐不論是哪一級的,‐‐真正牽涉到1942 年2 月企圖炸死馮&iddot;巴本的流產事件中去的話,那麼,土耳其政府就又多一條理由,寧可縱容德國外交官的各種活動,也比似乎是蘇聯大使館常客所策動的使他們捲入到戰火中的企圖為好。但是,在這整個危急的一年裡,土耳其避免了對德國作出任何明確的保證,而且直到阿拉曼和史達林格勒的局勢轉變時為止,土耳其的這種小心謹慎政策始終給受到巨大壓力的美國人和俄國人帶來好處。不過,如今土耳其這一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中立政策開始暴露出來了:因為當邱吉爾在獲得美國的物力援助下,肅清了在中東的軸心國軍隊後,他計劃把這一戰區用作進攻巴爾幹半島的基地,因此,曾經在外交上把馮&iddot;巴本矇混過去從而在危急的歲月裡掩護了英國北側的土耳其,如今卻開始在犧牲英國的情況下重施這種矇混伎倆。似乎邱吉爾在順利度過其&ldo;開始的結束&rdo;後所表現出的高興情緒,說明他在阿達納會議上1把土耳其的熱誠的友誼過分地認為是想當然的事,2但並沒充分考慮到土耳其謹小慎微的政治特性以及它不願在基馬爾革命的物質成就上冒風險的心理。土耳其決心想重建一個獨立的巴爾幹集團作為遏制蘇聯1 見《概覽,1939‐1946 年:戰時中東》,第452‐454 頁。1 見邱吉爾,第4 卷,第626‐636 頁;美國版,第4 卷,第699‐711 頁。另見上文,原著第355 頁。2因為他似乎過高估計了在法國陷落後他們對穩定阿拉伯世界的力量( 《概覽,1939‐1946 年:戰時中東》,第7 頁,第238 頁和注1)。
</br>
<styl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