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3 頁)
羊毛和錫。在倫敦進行的討論,早已明確了英國政府願意締結一個協議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要求蘇聯供應五萬噸鉻鐵礦石以及英國所供應的貨物不得重新出口。蘇聯的建議好象為大量購買鉻鐵礦石和潤滑油展開了前景,雖然倫敦方面對於這些大量商品不改道運往德國並不抱任何真正的希望。儘管如此,英國還是於10 月20 日向米高揚提出了綜合性的建議,但是沒有得到答覆。一再試圖重開談判的努力終告失敗後,英國外交部授權克里普斯於1941 年2 月21 日撤銷這些建議。到了這時,克里普斯認識到若再一味&ldo;跟在蘇聯後面跑&rdo;,只能被看成是軟弱。蘇聯對英國的態度這樣若即若離地冷淡下去,無疑部分是由於俄國人希望把蘇英關係保持在一定限度而不再惡化下去,而且還可以利用這種關係同德國討價還價。波羅的海的問題看起來並沒有構成真正的障礙;美國政府採取了同英國政府相似的行動,然而,蘇聯當局卻願意按對美國有利的條件,續訂現有的蘇一美商業協定。因為該協定使蘇聯可以得到銅和工作母機等主要供應品。事實上,英國政府無論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提供不出什麼可以誘使俄國同德國決裂的東西。另一方面,蘇一美協定卻為蘇聯提供了價值六千萬美元的貨物。此外,蘇聯政府也在十分慎重地考慮用經濟援助的方法來安撫德國。1 蘇聯之所以在經濟協定的各項細節上同德國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無疑地多少出之於官僚政治的傳統,但也多少因為要故示強硬,其目的是要證明,即使史達林是友好的,他也不是怯懦的;但是蘇聯不想幫助英國推行它的經濟戰計劃,因為經濟戰計劃本是英國前進的最終目標,所以俄國人不隨聲附和,就不足為奇了。蘇聯根據協定對德國交貨無不是足數和及時的,雖然蘇聯是根據德國的交貨情況而相應地交貨,但蘇聯當局對德方的拖欠也決無視若無睹之意。在簽訂協定以前的談判中,蘇聯堅持要定期結算雙方交貨帳目,並堅持要德國供應軍火,已使德國人大為不滿。總的協議是,蘇聯應在十八個月內交貨,而德國則相應地在二十七個月內完成交貨,但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每隔六個月)將根據一定比例結算雙方所交的貨物。德國在每六個月結算時都7 發現自己有因難。雙方在第一期結束時(1940 年8 月24 日‐9 月21 日)的談判表明,德國拖欠了大約七千三百萬馬克應交的貨;而俄國卻已供應了價值三億多馬克的原料,包括價值大約一億馬克的穀物。這時,德國考慮到兩種為難的選擇。要麼運交可能影響它自己的軍火合同的貨品,要麼就得喪失俄國穀物、石油、棉花、有色金屬和磷酸鹽等的大量交貨,於是不得不暫停談判。戈林不久前又發布了一項禁止向蘇聯裝運將會直接或間接增強蘇聯戰爭潛力的貨物的新指令而使問題愈加複雜化了。因此,當談判於1 有關蘇德經濟談判最完善的材料是德國外交部貿易政策司的卡爾&iddot;施努雷博士所作的一系列報告:見美國國務院:《德蘇關係,1939-1941 年:德國外交部檔案檔案》([nazi-viet relations,1939-1941 年:docunts fro the archives of the ran foreign office),以後簡稱為《德蘇關係》],rj桑塔格(r。j。ntg)與js 貝迪(jsbeddie)合編,國務院出版物第3023 號(華盛頓,美國政府印刷局,1948 年版),主要是第119-120 頁,第131-134 頁,第153 頁,第197 頁,第199-201 頁,第339-341 頁。《德國外交政策檔案》,第8 卷中也有施努雷在1939 年9 月4 日至1940 年3 月15 日這段時期的報告,以及這段時期內同談判有關的其他檔案。在《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