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2/3 頁)
jdall:viet rsia&r;s foreign policy,1939‐1942),利昂&iddot;登南(leon dennen)譯,紐哈芬,耶魯大學出版社,1942 年版,第343‐347 頁,亦見《概覽,1939‐1946 年:軸心國的初期勝利》,第8 編,第3 章。
到襲擊珍珠港之日,遠東方面的經濟戰情況。在1937‐1938 年的冬季,一度似乎有可能是日本,而不是德國或義大利將成為英國在不久將來的戰爭中的對手。1937 年11 月的布魯塞爾會議,未能就支援中國問題制定出集體安全的有力措施。12 月份,當日本軍隊在中國境內的進展已經嚴重地威脅到將與英國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帝國防務委員會發出指示,應該暫停製定對德經濟戰的計劃,而制定出一個對付日本的類似計劃來。由於蘇臺德危機,以及美國政府為避免捲入一場戰爭的危險而沒有能力採取任何措施對日本施加經濟壓力,英國不敢採取任何大膽的行動;等到對德戰爭爆發後,顯而易見,英國不應該再無緣無故地捲入遠東的第二場戰爭。可是,日本卻引起了兩個只是部分有關聯的問題:日本也許會趁此機會攻擊英、法在遠東的脆弱的經濟利益和領土利益;它也許會尋求各種辦法去幫助德國。湊巧在1939 年8 月23 日簽訂了蘇德條約,這使日本對德情緒發生突變。毫無疑問,因害怕加劇同蘇俄的糾紛,日本人在中國繼續作戰的同時,似乎願暫時避免同英、法、美發生麻煩,並且或許還希望能獲得同兩個歐洲交戰國進行貿易的好處。英國政府非常樂意促成這一緩和,雖則它認識到他們自己的對德禁運措施以及日本繼續敵視英法在遠東的利益,將阻礙任何真正友誼的建立。再說,英日間的任何真正和解,都將是美國所不樂意接受的。1整個三十年代,美國政府一直奉行一種審慎約束的反對日本在亞洲推進的政策,這項政策顯然旨在迎合一部分美國輿論,而這種輿論既譴責日本的侵略,又反對為制止侵略所必須採取的積極措施。1937 年9 月美國禁止官方船隻運送武器或軍火給中國和日本,但允許其他船隻這樣做。在1939 年7 月1 日一封信2 中所闡明的道義上的禁運政策,似乎是阻止了那些可能有助於轟炸平民的飛機和航空裝置的出口。但是,除此以外,美國的出口物資仍源源不斷地湧進日本,而公眾卻很少有人支援採取其他施加經濟壓力的形式,而其中禁止日本生絲進口(日本生絲的百分之八十三輸入美國),本來可以是最有效的一種。從這時起到襲擊珍珠港為止,擺在美國和大英國協成員國面前的基本問題是要決定能不能全面禁止這些國家向日本出口,而又不至於引起戰爭。在遏制日本的經濟行動中,英國政府準備採取同美國一致的步調,但不超前。日本繼續大部分靠大英國協和美國供應其出口和軍火工業所需的原料,其中包括鐵礦、有色金屬、橡膠、原棉、羊毛、黃麻、石油和紙漿。日本的銅和石油,主要來自美國,其他有色金屬、橡膠和紡織品則來自大英國協。它所需要的廢鐵大量依賴於美國供應;據瞭解它已經儲備了數量可觀的有色金屬。1938 年,德國曾從一些遠東國家獲得大量的重要物資。荷屬東印度群島為它提供油菜籽、乾果、果仁(十四萬六千五百十五噸),棕櫚油(一萬一千一百四十三噸,佔德國總進口量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五)。西沙爾麻(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噸,佔百分之二十七點六),鎳(一方六千五百七十一噸,佔百分之四十八點四),橡膠(三萬五千九百零八噸,約佔百分之三十一),1對美國和戰前形勢的最好的論述,通常要算赫伯特&iddot;菲斯所著的《通向珍珠港之路》(herbertfeis: theroadeariharbor,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