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夜談,堂議(第1/2 頁)
劉表見劉琦未動,又問道:“吾兒來尋為父,可還有事?” 劉琦道:“今九郡已平,世家皆服,文治鼎盛,百姓歸心,此皆父親之功也。 “然,我荊州地廣人稀,兵源不足,雖有兩戰之勝,但與袁、曹諸勢力相比並無優勢可言。 “北方諸強虎視眈眈,益州劉焉意欲自立,孫家又結下死仇,還請父親戒驕戒躁,早做準備,此荊州百姓之福也。” 劉表聽罷,心中凜然道:“若非我兒提醒,幾誤大事!是我思慮不周,我兒可有良策?” 劉琦道:“孩兒所思者有四,然畢竟年幼,見識短淺,請父親指教。 “亂世之中當以民為本,故孩兒所說的第一件事便是趁北方戰亂,流民盈野,父親宜大張旗鼓,重農引民,增加我荊襄丁口和糧產。” 劉表頷首道:“我兒此策正當其時。” “二為選賢任能,唯才是舉。廣納寒門士子以增我劉家勢力,逐次降低世家出身的官員比例。” 劉表道:“此不失為長久之計。” “三為組建暗衛,獲取各方情報。” 劉表道:“此策宜早不宜遲,須秘密進行。” “四是以長沙為支點、鞏固荊南,謀奪交州。” 劉表道:“此為當務之急。此前,為父已經按我兒信中所說,任命賴恭為長沙太守,日後當在長沙操練兵馬,屯積糧械,以圖交州。” 又道:“我兒這幾項謀劃甚是妥當,其中第二、三兩項你且細說。” 劉琦說道:“這第二項就是要打破察舉舊制,還請父親廣發求賢令,不論出身、地位、鄉里、老幼,凡有一技之長如農、工、商、兵、政、律、算、醫諸事者,我荊州盡皆悅納並授予官位,還要分派宅院、土地,以解其後顧之憂。” “而這第三項,則是要遴選信得過的人,在各諸侯治下廣開酒肆、店鋪、作坊等,以此為名,查探情報,賄賂官員,拉攏世家,以圖後事!” 劉表雖有君子之風,但為人並不迂腐,聽劉琦如此一說,心下了然。 他正色道:“我兒之志,我已知曉。你從洛陽帶回的財物,值錢億萬,足以支援這四項舉措。然事有不可對人言,這引民招賢之事人盡皆知為好,暗衛、交州兩事卻要只做不說!” 劉琦施禮道:“孩兒謹記!還有一事,如今雖有文、黃、徐諸將,然相對於我荊州三面盡敵之形勢,將領仍是不足。 “那徐榮乃方面之才,傷已痊癒,我已叫勇叔將其家眷請來襄陽,還需父親以誠請之,委以重任!一則我荊州多一大將,二則趁其聲名不顯,彰我父千金買馬骨之意!” 劉表聞言大喜,自去勸說徐榮不提! 第二日用過早飯,劉表召集劉先、伊籍、蔡瑁、蒯越、黃忠、徐晃諸人商議引民招賢之事,劉琦照例坐於旁邊。 劉表將昨夜所謀劃的引民、招賢二事講述一番,問眾人道:“諸公意下如何?” 劉先說道:“此二策正可解我荊州當務之急。北方戰亂不休,正是引民入荊之時,然諸侯擴軍備戰,對軍糧之事尤為看重,一旦施行恐不能持久,其必為諸侯所阻。 “不若於我荊州邊界如南陽、義陽、江夏諸地早做準備,暗中疏通道路,安排吏員軍士,趁各諸侯無暇他顧,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將百姓疏導南下!” 伊籍也道:“南陽、義陽俱在江北,日後怕是不得安寧,不若安排水軍接應,將南下之民盡數運往襄陽、江陵及南部四郡,以固我荊州根基。” 蒯良道:“主公可令沿途郡縣劃出遷民路線,並於路邊廣設粥棚,以供食水,謹防南下之民因凍餓而死,損我民力,並令各處鐵官全力打造農具,以備墾荒拓地。” 劉表聽罷,無不應允。 而蒯、蔡諸世家也樂見襄陽百姓充盈,畢竟金字塔的根基才是決定其高度的主要因素。 中原世家能把持朝政、左右政局,還不是因為中原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嗎? 把中原的人口引入荊州,人口多了,開墾的土地就多,荊州的錢糧就多,需要的官吏就多,買東西的百姓就多,自家的收入就多…… 水漲船高的道理,這些世家出身的人精自然還是拎得清的。 韓嵩皺眉道:“刺史到任兩年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