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噫食(第2/3 頁)
古代人沒有冰箱,為了應對炎熱,一些大戶人家或商家會在冬天將冰塊儲存在自建的冰室,到了夏天取出冰塊消暑,或拿到市面上去賣。有些商家還會把時令水果切碎放在冰裡,做成類似現在的冰粥冷飲。
遊伏~~我國許多地方每到小暑便有遊伏的習俗。遊伏,即在每年初伏的第一天,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出門遊玩,欣賞大自然的山花野草。因為“伏”與“福”同音,“遊伏”也就是“遊福”“有福”的意思。
曬伏~~小暑期間陽光燦爛,人們把久存在箱櫃裡的衣服、書畫拿出來晾曬,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從淹死一隻小熊開始。
同學們依然笑著,笑著。
而魏清達的思緒已經飛到了當時下鄉體驗的農村了。
當年魏清達在延安寶塔區官莊西瑤科隊插隊的時候,那裡村莊周邊地形比較複雜,有山、有溝,還有平地,所以農作物也就多種多樣。山上梯田種植玉米、穀子,平地上種植蔬菜、瓜果、棉花,村邊種植棗樹、核桃樹、蘋果樹,每天看著這些充滿生機的農作物,讓我們欣喜萬分。
初到農村的女知青對這裡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尤其是從未見過長在地裡的棉花。聽當地老鄉講,棉苗出土後先要間苗,就是在適當位置留下好苗、壯苗,除掉弱苗、雜草。棉苗長大後要摘除長在下面的幾片葉子,促進棉苗多分岔,多開花結果,俗稱“脫褲子”。開花前還要掐頂和劈掉不開花不結桃的“分岔子”。
夏季,棉花開始開花結桃,綠油油的棉桃有核桃大小,形狀很像桃子。到了深秋,成熟棉桃裂開來,其形如花瓣,花心是一團白絨絨的棉花。這時候,就到了摘棉花的時間了。老鄉說,手工採摘棉花是最傳統的方法,不會對棉花造成損害,可以保證棉花的質量。
一天,生產隊長安排魏清達和另一名女知青胡曉燕去摘棉花,魏清達和胡曉燕倆人高興地接受任務。魏清達用包袱皮縫了一個大布袋固定在胸前,準備用來裝摘下的棉花。
走近棉田,遠看如白雪遍地,近看好似一團團雪球掛在枝頭。用手摸一下,軟軟的、柔柔的,帶著太陽的溫度。一干起活來,我們才發現摘棉花可一點也不簡單。熱心的老鄉們手把手教我們,採摘的時候要小心謹慎,出手準確到位。木質的棉桃裂開後,外殼頂端很尖利,一不小心就會把手扎破,棉桃內的棉花必須全部掏出來,不能“留鬍子”。經過實際動手操作了一陣兒後,魏清達逐步領悟出了摘棉花的動作要領,眼到、手到、看準、摘盡,待雙手存滿棉花後再一併塞進胸前的大布袋,減少了許多拖泥帶水的動作。效果確實很好,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魏清達和胡曉燕也在暗中較勁,都想摘得比對方多。魏清達一邊摘一邊偷看胡曉燕,只見胡曉燕她兩隻手上下翻飛,摘棉花又快又準,魏清達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動作,汗流下來都顧不上擦。收工後,我們把摘下的棉花拿到隊裡去稱重,胡曉燕摘了6斤6兩,魏清達摘了6斤5兩,兩人居然不分伯仲。回窯洞的路上,魏清達和胡曉燕倆分享著白天摘棉花的趣事,商量好第二天早早去,看誰摘得又多又快。晚上躺在炕上,雖然腰痠腿疼、疲乏無力,我們依舊互相打氣。就這樣,我們兩個人用了五天時間才把棉花摘完,隊長誇我們陝西的小姑娘幹起活來真麻利,我們倆特別開心。
透過摘棉花,魏清達明白了勞動的艱辛,世上無難事,只要有決心、不怕苦、敢實踐,就一定能成功。
陝北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至今都讓我記憶猶新,從那裡,魏清達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魏清達愛那個小山村,更愛勤勞淳樸的延安人。
魏清達就是愛跑神,有事沒事的就愛跑神。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與其哭著去訴說,不如笑著去釋懷。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