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不是工作的複雜或者艱難,或者要流血流汗,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和人打交道。人是複雜的,是善變的。複雜就造成捉摸不透,善變就造成不知其可。因此,德志寧願做力氣活或者技術活,不願做人事工作。很多誤會都由此發生,很多仇恨因此產生。至於化干戈為玉帛,恐怕還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行。像劉小姐,從香港到內地,選擇了慈善事業,一直堅持在做,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樣的選擇,當初沒有誰告訴她對不對,不過,一路走來,她收穫頗多,而德志,也從中學習了不少東西。作為將來的打算,他也要這樣,只要條件允許,他就寧願去做慈善事工,這樣能幫助到不少的人。可是,人生之路,並不是不滿鮮花,而是佈滿荊棘;月亮也不是常圓常亮,總有陰缺的時候,但是,低谷過後,就是高峰,走過平原,才顯出高山或者丘陵的偉大。德志從來不後悔曾經走過的路,每一步,他都感覺的成功的喜悅,他最大的陳功,就是沒有浪費時間,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會感到十分快樂,因為,他守住了時間,就等於贏得了金縷衣,比什麼都珍貴,都值得慶賀。
他承認自己笨,但是,只要先飛,就不至於落後落得太遠。
一句話,社會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要做事,先作人。人不行,事就做不好。
說到底,如果你認為捐款人把錢給你,讓你使用,使有需要的人得到安慰和滿足,並藉此機會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培養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信心,相信憑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善生活,以此為例,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持續發展下去,這個專案的目的就算達到了。此時,就可以全身而退,讓其自力更生地發展下去。達到讓捐款人滿意,受助人滿意,機構滿意,以及相關的部門的認可,自己也有成就感,這個幾方面都滿意的專案,就是成功的,否則,就不算成功,捐助人不是傻瓜,他們可能會中止甚至終止捐助,嚴重的可能會中斷夥伴關係。
這就給他們提個醒,即不是花錢就很得意,也不一定花錢是個美差。要把錢用好,花在刀刃上,使受助人得到金錢,還得到愛心,並願意讓愛心傳遞下去,養成關心他人,愛鄰舍,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意識的訓練是個長期的工作,不是短期就能帶來效果和改變的。他們的專案時間如果太長,就會使受助人養成依賴的習慣,以至於他們無法全身退出,即便退出了,也不放心,很有可能在他們走後不久,他們又恢復常態,甚至更糟糕。
dashing基金會做水利專案,硬體很成功。水是千家萬戶都不可缺少的東西,能夠吃上足夠的乾淨的水,是每個人的願望。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專案都是有必要推行的。但是,致命的缺點是,他們只做了硬體設施,讓村民能夠吃上好水。但由於週期短,專案又單一,想讓村民從根本上提升發展意識,目前還狠難。
救災專案也做過。但是,受政府的影響較大。救災工作很緊張,因為時間就是生命,群眾受災後最迫切的問題是吃喝拉撒問題,遲了就毫無意義。遲到的援助還不如不做,在別人之後做,就不是救災,而是發放福利了。說不定會引起群眾的不滿,因為對幹部分配的不公,對資源的佔有地位,不願意和普通人分享等原因,藉此機會打翻身仗,給救援人員造成麻煩,簡單說,可能會出現哄搶救援物資的現象,因為災民認為,既然是救災物資,大家都受災了,這些物資是愛心人士捐贈,或者是國家撥款購買的,發福利追求的是公平正義,做到不偏不倚,如果耍特權,大家都有可能耍不要臉,不會你的東西,你利用手裡的特權多佔多要,那怎麼行,人人都應該起而誅之,還給大家公道,哄搶物資沒有什麼違法不違法,況且有法不責眾之說,還怕什麼怕?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