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3/4 頁)
;藝文志》著錄八卷;另撰《玉堂叢話》,《明史&iddot;藝文志》著錄八卷。
〔25〕張墉字石宗,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撰《廿一史識餘》,又名《竹香齋類書》,三十七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鈔類存目。
〔26〕鄭仲夔字龍如,明江西人。所撰《清言》,全稱為《蘭畹居清言》,十卷。收入所編《玉塵新譚》內。
〔27〕梁維樞(1589‐1662)字慎可,清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所撰《玉劍尊聞》,《清史稿&iddot;藝文志》著錄十卷。
〔28〕吳肅公字雨若,清宣城(今屬安徽)人。所撰《明語林》,《清史稿&iddot;藝文志》著錄十四卷。
〔29〕章撫功字仁艷,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撰《漢世說》,《清史稿&iddot;藝文志》著錄十四卷。
〔30〕李清(1602‐1683)字心水,又字映碧,號天一居士,明興化(今屬江蘇)人,官刑科、吏科給事中。所撰《女世說》,四卷。
〔31〕顏從喬作《僧世說》待查。
〔32〕王晫(1636‐?)字丹麓,清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所撰《今世說》,《清史稿&iddot;藝文志》著錄八卷。
〔33〕汪琬(1624‐1691)字苕文,號鈍庵,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官至翰林院編修。所撰《說鈴》,《清史稿&iddot;藝文志》著錄一卷。惠棟(1697‐1758),字定宇,號松崖,清吳縣(今屬江蘇)人。
〔34〕易宗夔字蔚儒,湖南湘潭人。北洋政府時期曾任國務院法制局局長。所撰《新世說》,八卷,一九一八年北京出版。
第八篇 唐之傳奇文(上)
第八篇唐之傳奇文(上)
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胡應麟(《筆叢》三十六)雲,&ldo;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個說以寄筆端。&rdo;其雲&ldo;作意&rdo;,雲&ldo;幻設&rdo;者,則即意識之創造矣。此類文字,當時或為叢集,或為單篇,大率篇幅曼長,記敘委曲,時亦近於俳諧,故論者每訾其卑下,貶之曰&ldo;傳奇&rdo;,以別於韓柳〔1〕輩之高文。顧世間則甚風行,文人往往有作,投謁時或用之為行卷,今頗有留存於《太平廣記》〔2〕中者(他書所收,時代及撰人多錯誤不足據),實唐代特絕之作也。然而後來流派,乃亦不昌,但有演述,或者摹擬而已,惟元明人多本其事作雜劇或傳奇,而影響遂及於曲。
幻設為文,晉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傳》,劉伶之《酒德頌》,陶潛之《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皆是矣〔3〕,然鹹以寓言為本,文詞為末,故其流可衍為王績《醉鄉記》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4〕等,而無涉於傳奇。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其間雖亦或託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采與意想,與昔之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者,甚異其趣矣。
隋唐間,有王度者,作《古鏡記》〔5〕見《廣記》二百三十,題曰《王度》),自述獲神鏡於侯生,能降精魅,後其弟勣(當作績)遠遊,藉以自隨,亦殺諸鬼怪,顧終乃化去。其文甚長,然僅綴古鏡諸靈異事,猶有六朝志怪流風。王度,太原祁人,文中子〔6〕通之弟,東皋子績兄也,蓋生於開皇初(宋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