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1/3 頁)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鬥爭,並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ldo;可怕的大火&rdo;也將在英國重演。其他作品有《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董貝父子》、《大衛&iddot;科波菲爾》和《遠大前程》等等。
狄更斯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援。但狄更斯主觀上對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不僅不能理解,而且是反對的。他同情工人,卻不同情工人的革命。他是一個階級調和論者。他幻想可以用道德和教育把那些殘酷的剝削者改造過來,幻想可以依靠好心腸的人的施捨,來消除世界上的貧富懸殊。他揭發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卻不想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他憎恨金錢對人類靈魂的統治,但是找不到為什麼金錢會變成全能上帝的原因。他始終只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者。他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深切而有力的批判、揭發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含有不少的消極因素。
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
亨利克&iddot;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戲劇大師、歐洲近代戲劇新紀元的開創者,他在戲劇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亞和莫里哀一樣不朽的聲譽。
易卜生的父親本是木材商人,在他幼年時破了產,這為造就一位天才開了綠燈。易卜生15歲開始自謀生路,在藥房裡當學徒。工作餘暇,經常閱讀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的作品,隨後自己也動手寫詩,寫劇本,並學習拉丁文。六年艱苦的學徒生活,磨鍊了他的鬥爭精神,同時也培育了他的創作興趣,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階段。
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參加醫科大學入學考試。因希臘文、數學和拉丁口語成績不佳,未被錄取。在席捲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洪流的激盪下,易卜生結交了文藝界的一些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朋友,積極地為《工人協會報》等刊物撰稿,參加了挪威社會主義者馬爾庫斯&iddot;特蘭內所領導的工人運動,並和兩位朋友合作,出版諷刺週刊《安德里媽納》。他還以《覺醒吧,斯約的納維亞人》為題,寫了一組十四行詩,號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麥,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歷史劇《卡提利那》中,一翻舊案,把羅馬歷史上的&ldo;叛徒&rdo;寫成一個為維護公民自由而鬥爭的優秀人物。劇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現了他個人的反抗精神。這個劇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資出版。1851年秋,他為卑爾根劇院創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劇院創辦人的賞識,被聘為寄宿劇作家,兼任編導,約定每年創作一部新劇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他在卑爾根劇院創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勇士之墓》、《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索爾豪格的宴會》、《奧拉夫&iddot;利列克朗》。這期間易卜生參加編導的劇本不少於145部。他在戲劇創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和莎士比亞、莫里哀媲美。
從為卑爾根劇院創作劇本起,具有叛逆性的主人公及其有害的情婦這類主題終其一生吸引了易卜生。可是,當易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