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築堤捍水,墾殖水田(第3/4 頁)
的成本都由朱氏承擔了。
所以孫策接著說道:“依我所見,水利負擔極輕,似乎並不耽誤我們再興一項土木。”
何夔鄭重的說道:“故平定亂世乃重中之重,只要兵戈平息,民生財力未用於軍事,而是用於墾殖發展,堪用之眾矣。”
孫策點頭,這是至理名言。
社會的財富就那麼多,用於軍事征伐,那就民生凋敝。
就像朱氏這上千子弟、部曲,若是在戰亂之下,就只能成為朱桓部隊,跟隨他到處征伐。又怎麼會有上千人在這裡興修水利,發展生產。
孫策見過一條黑白影像,記錄的是民國時期一位北大教授,一家十口人進餐的全過程。
北大教授,這絕對是中產以上的階層了。但桌面上四菜一飯,全是最普通的鹹菜,唯一一個熱菜是炒蘿蔔絲,沒有一點葷腥。
主食也不是白米飯,而是粗糧窩窩頭。僅有的一枚雞蛋,本應由年長的父母分吃,但這枚分開的雞蛋卻都給了最小的孫子,後來這位小孫子成為開國之後一代著名演員。
不論如何這頓飯都算是寒酸了。
要知道,在大明就已經實現了白米飯自由。而隋唐就已經有了朱門酒肉臭的說法。
戰亂對民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普通人的想象。
大量資源投入到軍事中,會導致民生異常凋敝。
後世人對古代糧食不足的印象,多是誕生於戰亂時代。也就是一個王朝特定的十幾年甚至幾年當中。
但在承平歲月的其他兩百多年裡,中產之家絕不至於連一點肉食都吃不到。
而何夔也是相同的見解,說道:“將軍若想再興一處土木,則無論如何軍事征伐都需暫止。但即便如此,若同時建道路,修城邑亦負擔極重,最好是隻選一處重點推行。或者將軍允許上萬軍隊參與興修土木。”
“絕無可能!軍隊絕不會參與力役,組織生產。”孫策想都不想就直接拒絕。
軍隊可以去參與救災,可以去修建工事,但孫策絕不允許軍隊去幹這些勞役做的事情。
一旦募兵制的軍隊變成大宋廂軍的模樣,那戰鬥力就再也無法保證了。
朱治說道:“那就只能在建道路和修城邑之間擇一了。”
這時候就顯示出郡府和縣衙兩處各不相同的利益了。
朱治說道:“我以為當先修道路,尤其是溝通南北的道路,南方各縣貧乏,而北方各縣富庶,如今道路曲折泥濘,通商極為不便。一旦新路修成,北部之財貨可以南下,能收回大量儲糧。”
說到這裡,朱治態度極為端重:“吳郡畢竟平寧,縱曾有烽煙,也只是因我舉兵於錢。,然而一戰即破許貢,只旬日間便兵戈消弭,吳郡實力並未損耗多少。所以吳郡絕不止如今郡府這些錢糧。嚴白虎能聚眾萬人而虎嘯山林,所依仗的便是吳郡此前存糧。”
“只要錢貨通行,道路安寧,必然能收穫郡南大量糧食。央央大郡,戶籍十萬,焉能連十萬石糧食尚且不存?”
這話就很有道理。
吳郡怎麼說也是有著近十萬戶籍,一家一戶出一石糧食,那也足矣足兵足食。
關鍵是,這個一石糧食,是吳郡百姓能夠拿出來的。
畢竟吳郡沒有遭受太大的戰亂影響,孫策乾脆利落的擊敗了劉繇,整個戰事存續時間僅一個月左右,朱治又代行太守事,很快就穩定了局勢。百姓其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孫策問道:“朱公以為興修道路需多少人手?”
朱治不假思索的說道:“多則快修,少則慢行。從吳縣到餘杭到錢塘,共經吳縣、郵拳、餘杭、錢塘四縣。其中餘杭、錢塘連為一體,幾乎可以等同。故而出了吳縣只要經過郵拳就可溝通南方。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