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大興水利(第3/4 頁)
什麼時候把這裡盡數開發出來,江東的富庶水平就遠超淮南了。
不過張昭所言,還是讓孫策和張紘紛紛側目。
張紘說道:“人口五十餘萬,已經堪比大漢巔峰之時吳郡的人口了吧?”
張昭搖頭,說道:“我查過吳郡上計的卷宗,巔峰之時,吳郡十三縣共計十四萬戶,七十餘萬人。如今吳郡算上中原南遷的十餘萬,近二十萬人,也才巔峰時人口七成到八成之間。”
那也很不錯了。
能保持巔峰時七八成的人口,在大漢如今天下上百個郡國當中,應該也是名列前茅了。
包括江東其他四郡在內,其他郡國那都是十室九空。百姓都逃離故土,或避難進入深山,或聚眾藏於澤野。
一處聚眾數千人者比比皆是。
與這些殘破郡國比,吳郡這十幾萬戶,五十多萬的人口,已經堪稱富庶大郡。
關鍵是人口減少了,耕地面積卻增加不少一千六百萬畝,平均一戶接近一百五十畝,這已經超越了秦漢追求的“一夫攜五口而治田百畝”。大概能與西晉的佔田制,每戶擁有的田畝相當。
這顯然要歸功於孫策推行的不立田制,這才使吳郡人口沒有減少太多,平均耕地卻大幅增加。
豪強大戶、宗族百姓都在全力生產,使野無曠土,開闢出大量的耕田。
吳郡五十六萬人的分佈可不是均勻分佈在十三個縣上的,北方流落南下的百姓大部分都在北部各縣,尤其是吳縣、無錫兩地,這裡是太湖沿岸,擁有廣袤的平原,而且基礎設施發達,官府全力興修水利,所以流落百姓和豪強大族都在這裡全力開闢良田。
僅這兩縣戶數就要超過四萬戶,二十餘萬人。耕地面積也得有六百餘萬畝。
孫策問道:“如此多良田,府庫有多少財富?”
張昭回道:“此正是問題之所在,官府每月要消耗上千萬錢發給官員、士吏,這些錢也要去採買糧食。其餘四郡也要到吳郡採買糧食。計除眾費,吳郡府庫只有七千萬錢,府庫加上常平倉總共只有一百二十餘萬石糧食。”
一百二十餘萬石糧食!
這個數字看起來真的是巍巍壯觀了,但如果算成官員、軍隊俸祿的話,也就只堪三個月支出。
而如果發生旱災,這一百萬石糧食甚至不夠救濟吳縣、無錫兩地的百姓。
這一切還是沒有發生大型叛亂的前提。
否則一旦興師動眾,進行平亂,兩萬大軍週轉之費,幾個月就能抽空這百萬石糧食。
孫策算了一下,按賦稅應該抽到近三百萬石的糧食,如今少了一大半,顯然都是用以補貼另外四郡,恢復民生饑饉了。
官府尚且如此,也難怪吳郡百姓怨言四起。
為了推行江東通寶,他們的財富的確是被另外四郡給吸走了。
但孫策意志堅定,說道:“民間百姓只著眼當下,有所抱怨是正常的。官府務必應從長遠計,堅定推行。等到明年,其餘四郡開始豐收,吳郡就能從如今的投資中受益了。彼時,四郡豐稔,而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吳郡的各行各業都將因此而受益。甚至糧價都可能降低。此時切不可因為一時民怨,而放棄江東大計。”
張昭鄭重的點頭,說道:“我之後會召集各縣令、長告諭此事,務必使其穩住民心。吳郡魚米之鄉,若不出禍患,支度這一年應該不難。”
果然小農經濟,就是一切求穩啊。
只要不發生旱災、不產生大型兵亂,小農經濟就能平穩執行,甚至還攢下一點財富,讓社會緩慢進步。
但這隻夠官員、軍隊三個月俸祿支出的糧食,也是讓人揪心。
孫策說道:“既然求穩,那就加大對水利的投資。如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