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慢慢積累經驗,最起碼知道優勝劣汰。
讓如意覺得疑惑又熟悉的是這個節日還是為了紀念屈原,只是屈原是來自紫朝國,有這個人只是時代不一樣。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如意家的糯米是趙木頭讓小姑拿來的,大概有15斤,劉氏想著難得包一次粽子,家裡上到孩子他爹,下到如靜都非常喜歡吃粽子,乾脆就買多25斤的糯米包甜的和鹹的粽子,到時給孩子她爺奶,大伯,大姑和舅舅家送一些。
五月初四那天,把提前一天一天泡好糯米,將粽葉清洗乾淨用開水燙一下備用,買了3斤五花肉,肉洗好後切小塊,然後放醬油、跳香粉、蒜粉、料酒、糖、鹽少許,醃製兩個小時,然和把發泡好的幹香菇,花生米和醃製的五花肉一起放入鍋裡炒香,用粽葉包肉餡粽子時,劉氏告訴如佳三姐妹放肉一定要糯米把肉包起來,這樣肉的味道不會外洩,油和香氣會被糯米滋住,這樣肉夾雜著米香,米又糾纏著肉香,回味無窮,用棉線綁好,再蒸上1個時辰五花肉香菇鹹棕就做好了。
再做綠豆鴨蛋黃棕,用泡好的糯米包著蛋黃和綠豆,然後用粽葉包好文火蒸上半個時辰。
最後一種是豆沙紅棗甜粽子,劉氏讓女兒不懂怎麼包的話就照看著她的做法做,取一到兩片粽葉,折出一個三角,放一勺米,再放豆沙紅棗,再放一勺米用手壓實米,粽葉從上往下摺疊,疊成三角形,用棉線綁結實。劉氏等甜粽子都包好後,正好綠豆鴨蛋黃棕的那個鍋也蒸熟了,就換上甜粽子,加入沒過粽子的水,上面壓一個盛水的盆,蓋好鍋蓋,再蒸上半個多時辰就差不多了。
等蒸熟的三種粽子放涼後,劉氏按每樣粽子各送9個給孩子的爺奶,叔爺奶和村長家,孩子的大伯,大姑和舅舅家每家每種餡心的粽子送6個,盧掌櫃,鍾掌櫃和梁師傅這三家也不能忘了,考慮到他們家境,也每樣送6個。像春花嬸比較要好的人家就每種粽子3個,其中曾鐵柱兩兄弟不善於包粽子,加上當家的特意交代要幫著他們準備好端午節的東西,也給他們送各6個粽子。先讓孩子他爹和自己去把長輩們的粽子親自送去,在配上自己分別準備的端午節禮,其中孩子爺奶的是最豐厚的,有衣服各一套,雄黃酒一罈和200文錢。
大哥他們都不在同村了,也需要孩子他爹駕車去送節禮,自己則帶著如靜給村裡要好的幾家送粽子,當然她們也回了她們自己做的粽子過來。人情都是要有來有往才能長久的,何況是在樸實的村裡,雖然曾銅柱包的粽子沒包好,掉落了不少米和餡料,他還是紅著臉說明後回了粽子和一條臘肉。
忙碌充實的農家生活過得很快,轉眼又到了端午節,在這個躍騎鎮有很多說法如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村裡人就會在河邊採回艾葉和菖蒲。有生意頭腦的村民就會提前幾天開始在鎮上或縣裡去賣端午必須準備的艾葉,菖蒲,粽子等。村裡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劉氏還給如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