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遵從父母之命,沒法自己做主,無奈,但自己要在這個時代好好的生活下去,就不能跟這些對著來幹。算了,還好這些事情還有幾年夠自己去適應,多想無益。
清明到了,這一天大家都是吃乾糧,不燒火做飯的。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要盪鞦韆,植樹,踏青和放風箏以強身健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盪鞦韆是這一代的清明節習俗,聽說以前是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前一天晚上做長輩的爺爺爹之類的就會用兩根栓上彩帶的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給家裡的孩子們玩。趙子豐肯定為自己的孩子做了鞦韆,還在踏板上刻了兒童盪鞦韆的圖畫,讓如意幾個很高興,在家不時要輪流去蕩一會,在上面遙望村裡附近的山清水秀真的很棒,讓心胸開闊,心情飛揚,如意很享受這種迎風自由悠哉安寧的生活。
清明時節雨紛紛,吃完早飯後,趙子豐帶著劉氏孩子們去了祖屋,給趙木頭和李氏請安後,劉氏隨著李氏去旁邊準備祭拜的東西,如白蠟燭,鞭炮,香,紙錢,白色的饃饃,桂花糕和一小壺酒。等趙子福一家五口回來後,趙木頭領著大大小小去墓地裡祭拜先人。到了墓前,趙木頭先擺上祭品,點上香和蠟燭插上,一邊念著家裡發生的事情,祈禱先人保佑家和安順等,一邊燒著紙錢,讓先人如果不夠錢用了就託夢回來告知一聲再燒多多的紙錢給他們用。然後領著大家磕頭,最後點鞭炮。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勤勞的村裡人會在這三天裡忙活插秧種田後,就在自家山頭上種一些杉木,樟木的。如意說服趙子豐和劉氏,讓她再山頭上扦插葡萄藤,有些山地裡隨便她種果樹苗,但荒地允許她種上10棵果樹苗。不過果樹苗她自己搞定,去山裡挖也好或是自己出錢買也好,反正趙子豐兩個人不插手。清明前如意和如佳挑選了比較粗壯的葡萄藤來扦插,大概插了20多支,然後澆水。等藤苗長出來後再讓爹幫忙搭個葡萄架,以便藤延伸向上生長。
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那些家有富有的一大家會相約要好的親朋好友一起去踏青,像東河村和西河村的村裡人是沒有這個閒情逸致去踏青的,忙乎著自家的生計。如意在鎮上買了一些麥芽糖和紅棗糕,自買回果樹苗後,請了狗蛋,大壯,狗剩,阿芳,美麗,小姑,加上如佳和自己去荒地裡和山上種果樹,力氣大的挖樹坑,有的扶樹苗填土,另幾個人挑水澆樹。忙活了三個多時辰,在荒地裡種上了荔枝,山腳下種的是芒果和龍眼,山上種桃子和李子。種完後,請他們吃麥芽糖和紅棗糕。
對於村裡的孩子來說風箏都是自己做的,準備好準備竹條,紙(是跟曾鐵柱要的),細棉線,將竹條用小刀削成約0。5cm寬的薄條,保證能夠輕鬆彎曲,但不斷(越輕越好),用細棉線扎架子,最簡單的就是紮成“田”字樣,蒙上宣紙,在“田”字中間橫上兩端和中間豎下端穿孔用三根線引出,形成三點牽引線,匯到一點,其中下端線略短。用紙裁出細長條2條做風箏尾巴,一般長度為風箏體長的2倍,根據情況可以裁剪配重。之後可以在上面畫上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即可。像如意畫的是陽光和小草,如佳的是蓮花,儒青的是老虎,如靜的是兔子。大家喜歡比較誰做的風箏好看,誰的風箏能飛的更高,等祭拜完,一大群孩子就會聚在河邊放風箏。
“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