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何足為貴?(第2/2 頁)
張與伸手將劉備扶起,在他的緊張的眼神中,慢慢道:
“不急!在下讀史記,有一事不解,還請劉司馬解惑。”
“史記有載: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
此三者均是民不欺,但不知劉司馬以為,何者為貴?”
劉備聽此,心中有些忐忑。
也是。
劉備起兵至今,幾乎算得上一事無成。
難得遇到個大賢,定然想好好表現一番。
劉備定了定神,將雜念拋於腦後,專心思索。
張與也不催促,徑自將劉備帶來的肉食拿出來,讓陳到架在火上烤著。
亭中一時安靜下來,只不時傳來燒火的噼啪聲。
良久。
劉備向張與一拱手,嘆息道:
“先生,三位先賢皆利國利民,備德薄智短,分不出其中高低貴賤。”
張與聞言有些失望。
但緊接著,劉備的聲音再度響起:
“但備以為,民心所向,才應是心之所至。
備不才,認為子賤之舉,乃備之追求。”
“備區區淺見,誠請先生指教!”
話落,張與滿意一笑。
要知道,雖說三者都達到了民不欺的效果,但其中卻大有深意。
子產得民敬重,子賤得民敬愛,西門豹得民敬畏。
看上去,張與問的是哪種方式治民最好。
但其實張與想試探的是,劉備對百姓的態度究竟如何。
畢竟後世對此多有爭議……
“劉司馬高見,在下佩服!”
張與淺笑,繼續試探:
“不過司馬既然問了救國救民之策,那在下願聞司馬之志?”
劉備長嘆一聲,失意道:
“備出身微寒,半生漂泊,常思興復漢室,拯救黎民。可嘆勢孤力弱,位卑智短,渺若塵埃。”
“備知先生在此,所以攜弟同至,誠請先生指點迷津!”
見劉備語氣真誠,兩隻眼中盡是懇求,張與也頗為動容。
說實話。
統觀劉備一生,著實步履艱難。
弱冠之年就已經起兵,自以為憑戰功為官,便可匡扶大漢,卻不想官場黑暗。
八年宦海浮沉,終究一事無成。
後隨公孫瓚討董,又逢諸侯各自為戰,亦是無功而返。
已過而立之年,先後對抗袁紹、曹操皆敗。
好不容易有了徐州,又被呂布奪走,妻兒失散。
十六年立志興漢,一朝前功盡棄。
直到年近半百遇到諸葛亮,這才有了三分天下。
只可惜終其一生,劉備也沒能救得了自己心心念唸的大漢天下。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劉備起勢太晚。
曹操一統北方,孫氏佔據江東三代時,劉備都還沒有自己的地盤。
說起來,也著實令人唏噓。
張與心中已有了選擇,便也不再避而不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