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第1/2 頁)
更有甚者,蒙哥即位後,預備將徵戰主力放在攻打南宋上。而漠南事務一向由闊端負責,蒙哥不滿其在四川戰場一再受阻,有意用弟弟忽必烈來替代闊端。而南宋這邊,自然是希望蒙古繼續內訌下去。然蒙哥既大位已定,便果斷以武力壓服了內部不服者。
蜀帥餘玠大概也瞭解到死對頭闊端在蒙古國內處境不妙,竟想出了利用舊識汪紅蓼遊說其歸降南宋的主意。其實兩軍大戰之前,策反敵方主帥之舉,早前已有先例,前蜀帥吳曦叛宋附金,便是最為典型、最為成功的例子。
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在權臣韓侂胄的鼓動下,正式下詔伐金,此即為開禧北伐。當時,宋軍北伐主力分佈在江淮和四川兩翼,鄧友龍為兩淮宣撫使,負責指揮東線作戰,程松為四川宣撫使,吳曦為副使,負責指揮西線作戰。本來應該東西兩線互相呼應,結果事情就壞在吳曦身上。
吳曦為抗金名將吳璘之孫。吳璘、吳玠兄弟均是從宋軍底層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兄弟二人當年在四川率軍民抗金,功績顯著。史載蜀人當時只知道有吳氏二位將軍,卻不知有宋朝廷,由此可見吳氏兄弟聲名顯赫,影響之大。非常可惜的是,吳曦非但沒有繼承祖先的忠勇,還為了一己私利,甘當了可恥的賣國賊。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金章宗完顏璟見南宋北伐,十分緊張,考慮到四川的戰略地位,決定利用吳曦與南宋中央朝廷的猜忌與矛盾,加以挑撥。為此,金章宗做了周密安排。他先是派人進軍吳曦老家德順州一帶,尋找到吳曦的族人吳端,派吳端出面,開始了招降吳曦的活動。隨後,金章宗又親自寫信給吳曦加以籠絡:&ldo;時則乃祖武安公玠捍禦兩川,洎武順王璘嗣有大勛,固宜世胙大帥,遂荒西土,長為籓輔,誓以河山,後裔縱有欒黶之汰,猶當十世宥之。然威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自古如此,非止於今。&rdo;
這其實是一封典型的離間之信,極盡挑撥之能事。信中雖然極力誇獎了吳曦祖先的戰績,但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宋朝廷其實對吳氏一直有所防範和猜忌。為此,金章宗特意舉出了當年嶽飛被殺的例子,並拿吳曦與嶽飛相比:&ldo;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嶽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三夷之誅,可不畏哉。故智者順時而動,明者因機而發,與其負高世之勛見疑於人,惴惴然常懼不得保其首領,曷若順時因機,轉禍為福,建萬世不朽之業哉!&rdo;意思是說,吳曦你評價一下自己能否比得上嶽飛?嶽飛如此顯赫的威名戰功,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曉,最後還是被宋廷猜忌,被殺且連累親族,難道你不該有所懼怕嗎?這話相當有力,直接道破了宋朝廷的最大死穴:從來不信任武將。
吳曦讀信後,反覆思考,一時間猶豫難決。他祖父吳璘、父親吳挺均為名將,為保衛四川與金人奮戰了一生,有口皆碑。他怎能為了一封金國皇帝的信便拋家棄國?然而,他自己也確實親身感受到了南宋朝廷的猜忌和不信任。
吳璘兄弟之後,吳曦父親吳挺繼任蜀帥。實際上,四川已經成為公認的吳氏家族的地盤,時人有&ldo;吳家軍&rdo;之稱,南宋朝廷為此深以為忌。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立國,一直以&ldo;以文制武&rdo;為國策,千方百計地防止武將擁兵自重。這一政策,確實保證了北宋朝廷一直沒有大的內亂發生,但也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在對遼和西夏的戰爭中勝少負多。北宋滅亡到南宋初年,由於抗擊金軍的形勢需要,武將權力急劇增長,並一度形成了張浚、韓世忠、嶽飛等多個軍事集團,宋高宗既要倚重這些人,內心又深為忌憚,以致後來局面一旦穩定,便採取措施削奪武將兵權。
嶽飛之死,標誌著武將擁兵自重的時代徹底結束。但唯獨&ldo;吳家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