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自強不息的自救運動(第2/3 頁)
公司在中國沿海建立電報網路,為中國的通訊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系列近代軍事工業,期望藉此增強國防力量;後期以“求富”為目標,興辦民用企業,解決軍事工業發展所需的資金、燃料、運輸等問題,同時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然而,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洋務運動的成果化為泡影,殘酷的現實告訴國人,僅僅學習西方的技術,根本無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就在這時,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覺醒了。
1895年春,正值科舉會試,《馬關條約》割地賠款的訊息如晴天霹靂般傳來,康有為和梁啟超義憤填膺。他們在松筠庵裡,召集了上千名舉人,起草了一份萬言書,抗議清帝在條約上加蓋玉璽,呼籲拒和、抗戰、遷都、變法。雖然這份萬言書最終未能按時送出,但卻在全國掀起了軒然大波,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此後,康有為和梁啟超在北京、上海等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思想。嚴復在天津創辦了《國聞報》,翻譯了《天演論》,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傳播開來,讓更多的人開始覺醒。1898年,光緒皇帝被維新派的熱情和決心所打動,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正式開展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每天都忙碌地批閱著奏摺,頒佈了一系列改革詔令。在政治上,提倡君主立憲制,試圖對封建政治體制進行改良,打破舊有的權力格局,讓更多有識之士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經濟上,鼓勵發展工商業,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希望以此促進國家經濟的繁榮;文化上,倡導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改革科舉制度,廢除陳舊的八股取士,興辦新式學堂,設立京師大學堂,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人才。
變法的利刃,無情地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守舊派長期以來享受著封建體制帶來的種種特權,變法的推行,無疑是對他們既得利益的巨大挑戰。慈禧太后,這位掌控晚清政權多年的鐵腕人物,聽聞變法舉措後,勃然大怒。在她眼中,這些變革之舉,是對祖宗成法的大不敬,是對她統治權威的公然挑釁。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她迅速調集親信勢力,幽禁光緒皇帝於中南海瀛臺,將光緒帝視為傀儡,重新掌控朝政大權。同時,她下令大肆搜捕維新派人士。
譚嗣同,這位心懷壯志的熱血男兒,在變法失敗後,本有機會逃脫。朋友苦勸他東渡日本暫避風頭,然而譚嗣同卻慷慨激昂地拒絕:“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決心以自己的鮮血,喚醒沉睡的國人,為變法之路鋪上堅定的基石。
楊銳,任職軍機處章京,在變法期間,積極為光緒帝出謀劃策,傳遞變法詔令,為變法事業殫精竭慮。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努力推動變法的各項舉措得以實施。
林旭,才華橫溢,年紀輕輕便投身變法,以犀利的文筆和獨到的見解,為維新思想的傳播搖旗吶喊,在年輕人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劉光第,為人正直,對變法充滿熱忱,在軍機處任職時,認真處理各項事務,期望能透過變法實現國家富強。
楊深秀,身為監察御史,不顧個人安危,多次上書光緒帝,彈劾守舊派官員,為變法掃除障礙,展現出了無畏的勇氣。
康廣仁,康有為的胞弟,雖未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但始終堅定支援變法,積極參與宣傳活動,為變法奔走呼號,為變法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秋風蕭瑟,烏雲密佈。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被押赴刑場。他們神情坦然,目光堅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