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第1/2 頁)
顯然,沒有放棄,它的鄰國就沒法安心,只要鄰邦滿懷猜忌,提心弔膽,和平的基礎將依然脆弱。為此,德國人做出了歷史性的抉擇。正如德國報紙《時代》的女編輯登霍夫所言:&ldo;人人都感到我們已經受夠了太多的報復和仇恨。不管怎樣,如果不發動戰爭,不流血,怎樣才能奪回失地呢?不可能。因此我們隱忍了。&rdo;1990年6月,東德和西德的議會承認將奧得-尼斯線作為德波邊界。一年後,德波兩國簽訂友好條約,承認兩國以奧得-尼斯河為界,放棄使用武力。這意味著,除非在遙遠的未來德國人再動干戈,否則統一後的德國就永遠跟奧得-尼斯線東邊的普魯士和西里西亞再見了。
&ldo;不要領土,也不要賠款&rdo;
1945年8月29日下午,在日本厚木機場,麥克阿瑟對在那裡迎候他的艾克爾伯格將軍說:&ldo;鮑勃,現在算清帳了。&rdo;9月2日,麥克阿瑟代表盟軍接受日本投降。這天,他在廣播中宣告:&ldo;今天槍炮沉默了。一出大悲劇結束了。一次偉大勝利贏得了。天空不再下降死亡之雨了。……&rdo;
6天後,麥克阿瑟首次前往東京。他把司令部設在東京商業區第一大廈,大廈對面就是皇宮護城河。一位美國作家這樣形容麥克阿瑟當時的權力:&ldo;作為盟軍的最高司令官,年已六十五歲的麥克阿瑟是一個擁有七千五百萬人民的國家的絕對統治者。他是獨裁者,是殖民地總督,是日本幕府時期的將軍,是沙皇。&rdo;
大權在握,反而使麥克阿瑟認為自己&ldo;面臨著一生中最困難的境地&rdo;。雖然日本就在自己的軍靴之下,可麥克阿瑟清楚地知道,在他之前,&ldo;沒有任何一次現代的對戰敗國的軍事戰領是成功的&rdo;,歷史的教訓是,&ldo;幾乎所有的軍事佔領都孕育著未來的新的戰爭……&rdo;
麥克阿瑟坐鎮東京的使命,是要改造、重建和復興日本,而非毀滅日本或把日本整得半死不活。正如杜魯門所說的那樣:&ldo;我們已贏得了戰爭。我希望德國和日本的人民能夠在佔領下復興起來。正像我在柏林所宣告的,美國不要領土,也不要賠款。&rdo;並非美國在二戰中付出的代價微不足道,杜魯門才口出此言。美國在二戰中傷亡總數過百萬,其中將近30萬人死於戰場。最後的勝利來之不易,誠如杜魯門總統在即將受降之際對美國人民所言,&ldo;無論在陸地、在海洋和在空中,美國的男女將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才奪得了最後的勝利&rdo;,而麥克阿瑟自己,也曾有過被日軍趕出菲律賓的狼狽。
1945年8月,在從沖繩飛往厚木機場的飛機上,麥克阿瑟手裡拿著玉米棒芯菸鬥,在機艙過道里踱來踱去,他向惠特尼口授指示:首先是摧毀軍事力量、懲治戰犯、建立代議制政府結構、使憲法現代化、舉行自由選舉、給予婦女選舉權、釋放政治犯、解放農民、建立自由勞工組織、鼓勵自由經濟、取消警察壓迫、建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制度、教育自由化、分散政治權力、政教分離。到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在日本待了五年零七個月。回想往事,這位陸軍五星上將滿意地寫道:&ldo;這些工作使我忙碌了五年多。結果全都完成了。&rdo;
不光麥克阿瑟自己滿意,日本人對這位佔領者也滿意。日本非但沒有將佔領者麥克阿瑟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反而對他感激不盡,當作恩人。當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除職務時,日本人&ldo;感到震驚和迷惑不解&rdo;。從美國大使館到厚木機場的路上,&ldo;兩百萬日本人民排在路的兩旁,揮著手而有的則流著淚&rdo;,依依不捨地看著麥克阿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