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所謂的&ldo;軍權永歸至尊&rdo;,在實踐中很容易變成軍方至尊。可是照帝國的憲法學家穗積八束的說法,這樣一種軍制,不僅沒有跟世界上的通行做法不矛盾,而且是與國際接軌。他說,&ldo;編制陸海軍及統帥之大權,大抵皆屬於君主&rdo;。
不過,日本帝國可不是隻會跟在別國的屁股後面,亦步亦趨,而是吸取了他國的經驗教訓,有揚有棄有創新。明治憲法不僅明確規定統帥權屬於天皇,而且連陸海軍編制、常備兵額這樣的事情,也規定屬於君主的大權,就是吸取了普魯士德國的教訓,避免與議會在兵員和軍費問題上出現紛爭。明確規定編制和制定常備兵額也屬於天皇的大權,這樣一來,編制及兵額就絕不由國會所左右了。穗積八束說這是&ldo;日本憲法之特色,而為歐洲諸國所罕見&rdo;,倒也是事實。只不過這種特色是一種危險的特色,這種制度創新是一種可怕的創新。
這種潛在的危險並非沒有人意識到。
憲法學家美濃部達吉在《憲法撮要》(1923年)裡警告說,統帥權獨立是大臣責任原則的一個重要例外,如果對它的範圍進行不當擴大,&ldo;就會導致令出多門的兩重政府,更有可能導致軍隊力量左右國政和引發軍國主義的弊端&rdo;。這並非杞人憂天。1907年,軍部曾把內閣和議會晾在一邊,制定了《帝國國防方針》,規定日本&ldo;以俄、美、法之順序作為假想敵國&rdo;,確定平時戰時軍備規模,這等於是直接插手國家大政方針。
為了遏制統帥權獨立的危險,也有人做出過努力。1921-1922年華盛頓裁軍會議期間,在捎給海軍省的口信裡,帝國全權代表加藤友三郎海相提出,裁軍條約簽訂後,帝國海軍機構應該順應潮流,按照文官控制軍隊的原則進行改革:&ldo;由文職大臣來控制軍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應順應這一歷史潮流,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如同英帝國那樣。&rdo;1923年,時任首相的加藤友三郎又在議會上明確表示,支援軍部大臣文官制。革新俱樂部乘勢提出廢除軍部大臣武官專任制議案,也獲得全場一致透過。但是試圖文官控制軍隊的努力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軍隊只能姓&ldo;皇&rdo;。1933年,陸軍大臣荒木貞夫在《告全日本國民書》裡就說:&ldo;除天皇陛下之外,不奉任何人的命令。完全遵照天皇陛下的聖意行事,這就是日本的軍隊之特色,希望大家先要明白這個道理。&rdo;而此前一年陸軍大學編的《統帥參考》則稱,&ldo;帝國軍隊是天皇的軍隊&rdo;。那麼,&ldo;皇軍&rdo;跟天皇是什麼關係呢?《統帥參考》是這樣闡述的:
軍隊同國家及其元首的關係,因國體而異。法國和美國的軍隊都是國家的軍隊,而不是國家元首總統的軍隊;革命後的德國軍隊也是德國國家的軍隊,而不是國家元首總統的軍隊;總統在憲法上享有最高命令權,而其統帥命令,依據憲法則須由國務大臣副署。至於蘇聯工農紅軍,就其意識形態來說,既不是元首的軍隊,也不是所謂國家的軍隊,完全是共產黨的軍隊。但是,日本帝國的軍隊,既是國家的軍隊,又是天皇的軍隊,和外國軍隊完全不同。
花谷少佐拔出長劍
早在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的時候,軍閥的飛揚跋扈就已露端倪。
這年4月,明治政府發出征檯布告,任命陸軍大輔西鄉從道中將為臺灣蕃地事務都督,率兵出征。西鄉從道是西鄉隆盛的弟弟,大久保利通力挺他當都督時,西鄉從道才28歲。
明治政府原本認為各國會袖手旁觀,不會幹預,不曾想,還真出現了幹預。英國公使巴夏禮,反對日本出兵臺灣,美國公使表示局外中立。在國內,反對徵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