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徐庶拜主,宗賊再叛(第1/4 頁)
衛平讓身後軍士牽過馬匹,又自執韁繩,將馬匹牽了過來。
徐庶看著給自己前來馬匹的衛平道:“這位便是長平烈候之後,北軍屯騎校尉衛平衛校尉吧。久聞大名。”
衛平將手中韁繩交給徐庶,這才拱手道:“先生無需如此,衛平得先祖恩蔭而已。”
“哈哈哈哈,若是衛將軍果真如此,我豈會聽聞將軍大名呢?”
徐庶又向劉備拱手行禮道:“久聞使君乃仁德之士,我來新野明察暗訪,才知使君果然名不虛傳,徐庶終遇明主矣。”
劉備一聽急忙上前扶起徐庶道:“備安敢言仁德二字,惟先生賜教。”
“使君不必過謙,新野民謠唱道:“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如此可見使君之仁德已為民眾所信賴。”
劉備搖搖頭道:“唉,先生不知內情,我得景升兄之賜得以鎮守新野,來新野不過半年,我所為著不過是抑豪強,分田地,廢雜稅而已,使百姓民豐而足食矣,當不得先生誇讚。”
“哈哈哈哈。”徐庶笑道:“皇叔所行之策,正是為民,不為豪強矣,豈能算不上仁德啊?”
劉備一聽,本來自己以為此人又是像那些豪強之人一般,不為百姓做事,只為一家一戶之私計,沒想到居然是和自己一樣,要抑制豪強,為百姓減輕負擔的人,於是便向徐庶拱手行禮道:“備願拜先生為軍師,調練人馬,以成大事。”
徐庶便直接準備彎腰行禮,“主公!”
劉備急忙將徐庶扶起,三人紛紛互相對視一眼,又大笑起來。
劉備心中全是歡喜,只因為自己終於是遇見一個治理觀念和自己一致的人了,那就是抑制豪強,扶持百姓,這也是大漢朝的祖訓。
在太祖高皇帝起,大漢就一直抑制地方上的分裂勢力,但是大漢建立以後,地方上的分裂勢力就已從六國遺族變成了地方豪強,這些豪強有些是六國遺族的後代,有些呢則是地方上野蠻生長出來的豪民。
在秦時就已經有了地方豪強的記載,收取佃戶50%的地租,但是並不太廣泛,以至於秦律中也沒有相應的處罰,只有一些關於匿戶匿田的處罰條文,也都是對鄉官的處罰,也就是說,豪強的直接侵佔在當時問題不太大,而且秦時的人口稅比田畝稅要重得多,也看不到流入私家以求避免口稅的跡象。
大漢的制度來自於秦,雖然把秦叫做暴秦,但是該用的還是在用,所以依靠普及到個人的戶籍制度和強而有力的基層政府,可以抑制住豪強的發展,但是等到了大漢初步排除了異姓封王之後,就啟用了郡國並行制,開始向地方上進行一部分妥協,而後朝堂就採用了一個制度—陵邑制度。
高祖九年的時候,太祖高皇帝就接受了郎中劉敬的建議,將關東地區的2000名大官、富人及豪傑及其家眷大量遷徒關中,伺奉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徒者居住。以後,孝惠皇帝在修建安陵、孝景皇帝在修建陽陵、世宗孝武皇帝在修建茂陵、孝昭皇帝在修建平陵之時,也都競相效仿,相繼在陵園附近修造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後來歷代天子又不斷遷貴族於此,“五陵”便成為富豪聚居的地方。因此,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叫“五陵少年”。
這種現象能夠得到很好的抑制。但是情況確實在不斷惡化,但是到了孝元皇帝的時候,昌陵作治五年之後,結果還是被廢除,原因是“罷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說明國家的權力已經衰退到沒有足夠的強制力來抑制豪強了,否則國家就要“動搖”。
其中加速地方豪強坐大的就是世宗孝武皇帝了,透過將公家的林苑田畝出租給地方豪強,向他們收取三十分之一的租稅,而這些地方豪強們則向真正的農民徵收百分之五十的地租,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