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2/3 頁)
脫。會審開始後,出乎馮保的意料,王大臣忽然翻供,竟然指認馮保為主使之人,並稱原先指認高拱都是馮保所教。朱希孝見開脫高拱的目的已經達到,也不想深究,就草草結束了會審。馮保見王大臣翻供,害怕陷害高拱的事情敗露,害人不成反害己,就將王大臣殺了。疑犯死了,這個案子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王大臣案雖然就這樣了結了,但其中的疑點依然很多,王大臣究竟是什麼人?他背後的主使者是誰?他是如何能夠假扮太監混入戒備禁嚴的皇宮的?王大臣死了,這些秘密也隨著他一起被埋進了墳墓,無人能知。
驚天揭帖萬曆朝妖書案之謎
萬曆朝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便是所謂&ldo;爭國本&rdo;,也就是明神宗的繼承人問題。明神宗的皇后無子,按禮制,皇長子朱常洛應該被立為皇太子,然而明神宗卻因為寵愛鄭貴妃,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而將維護禮制視為天職的朝中大臣自然不會坐視明神宗廢長立幼的違制行為,於是雙方衝突不斷,奇案迭出,妖書案便是其中之一。從發生到破案,妖書案始終與朝中激烈的政治鬥爭交織在一起,這使得案情更加撲朔迷離,疑雲重重,妖書案也因此成為千古之謎。
所謂&ldo;妖書&rdo;,實則是類似傳單的揭帖,是一種匿名的政治宣傳品。萬曆朝的妖書案,影響較大的有&ldo;憂危竑議&rdo;妖書案與&ldo;續憂危竑議&rdo;妖書案,內容都與太子地位密切相關。
萬曆十六年(1588年),河南人呂坤任山西按察使,以飽學之士自居的他把歷史上的&ldo;列女&rdo;事跡編成一本書,名為《閨範》。這本書刊刻後流行很廣,不久便由太監傳入宮中。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得到此書的鄭貴妃命人增補了十餘人,以漢明德皇后開篇,鄭貴妃終篇,並加寫一篇序文,囑託其伯父鄭承恩及兄弟鄭國泰重新刊刻,書名改為《閨範圖說》。不料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有人託名&ldo;燕山朱東吉&rdo;撰寫了一篇《閨範圖說》跋,題名《憂危竑議》。託名&ldo;朱東吉&rdo;,意為東宮大吉。題名《憂危竑議》是因為呂坤曾上過一個奏摺,尾句有&ldo;敬上憂危之疏&rdo;之語,因此&ldo;借其名以諷&rdo;。《憂危竑議》主要說呂坤的《閨範圖說》首載漢明德馬後由宮人進位中宮,客觀上是適應鄭貴妃想登上後位的需要,而鄭貴妃之所以要重刻此書,目的在於想為立自己兒子為太子製造依據。《憂危竑議》出現後很快傳遍京城,搞得滿城風雨。呂坤得知自己被捲入是非之中,急忙寫了《辯憂危竑議疏》向皇上辯白,宣告自己撰寫《閨範》的目的只是為了&ldo;明女教&rdo;,與鄭氏刊刻的《閨範圖說》沒有關係。神宗看到事情牽連到鄭貴妃,不得不親自出面幹預,稱《閨範》一書是他親自推薦給鄭貴妃的,因為書中大略與《女鑒》主旨相彷彿,以備朝夕閱覽,並在諭旨中輕描淡寫地作出結論:&ldo;這事聯已洞知,不必深辦。&rdo;神宗下令不必深辦,不是對編寫《憂危竑議》的人懷有寬容之心,而是擔心此事追究起來,鄭貴妃難脫幹係。不過,神宗並不想就此放過製造妖書的人。鄭貴妃的伯父鄭承恩看到《憂危竑議》後,懷疑是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和全椒縣知縣樊玉衡所為,因為戴士衡曾彈劾呂坤,說他&ldo;潛進《閨範圖說》,結納宮闈&rdo;;而樊玉衡則曾在要求冊立太子的奏摺中指責皇貴妃&ldo;不智&rdo;。神宗得到鄭氏報告後,當即半夜傳旨,將二人下詔獄拷訊,最終二人均被流放到邊遠地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