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2/3 頁)
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rdo;
【譯文】孔子說:&ldo;憑藉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的水平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藉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使用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rdo;
【解析】仁被神化了,那麼,仁是不是就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了呢?孔子說不是的,還需要兩樣東西。為什麼神化的東西還要有輔佐的東西?一個好漢三個幫,所以,仁可以讓一個人長命不老,但是要不生病,還需要有注意事項。
知、仁、莊、禮四個概念在這裡,重要性排位顯然是仁高高在上,禮已經被放在了輔佐的地位上。
【現實解說】這段話的現代話解釋版本是這樣的:好學上進可以讓你娶到老婆,但是情商不夠,老婆還是會跟別人跑;好學上進,而且情商很高,但是長得太對不起人,老婆就不好意思把你介紹給別人;好學上進,情商也高,還挺帥,但是掙不到錢,這也不會太幸福。
1326(1536)★★★★★
子曰:&ldo;當仁,不讓於師。&rdo;
【譯文】孔子說:&ldo;對仁的追求,就是老師,也不讓給他。&rdo;
【解析】簡單說,就是仁比老師更重要。進一步,當老師與仁矛盾的時候,選擇仁而不選擇老師。當仁已經被神化,當仁已經至高無上,老師當然就算不了什麼了。甚至,在仁和父母之間做選擇,也要選仁。
當仁不讓,這個成語從這裡來的。
【現實解說】當從精神層面討論問題的時候,當你面對心中神化的理想的時候,人性往往就會被摧毀。
1327(159)★★★★★
子曰:&ldo;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rdo;
【譯文】孔子說:&ldo;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拋棄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rdo;
【解析】當仁不讓於師,當仁和老師相矛盾的時候,舍老師而就仁。那麼進一步,當仁和你的生命發生矛盾的時候,怎麼辦?孔老師說了:去死吧。
孔子老了,想法越來越極端,整個人掉進了&ldo;仁&rdo;這個概念裡。事實證明,對於&ldo;仁人&rdo;的&ldo;殺身以成仁&rdo;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如果用這條類似於狂熱的標準來框定什麼是仁人,整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幾個仁人了。
志士仁人、殺身成仁,這兩個成語來自這裡。
【現實解說】子曰:殺身以成仁。老百姓說:好死不如賴活著。
第十四部分 論孝
孔子幼年喪父少年喪母,基本上沒有什麼孝敬父母的機會。因此,在孝敬父母方面,孔子缺乏實踐。他對孝的理解,恐怕多數還是來自周禮的部分。所以,儘管孔子強調孝,在孝的方面的言論並不多,也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對自己的兒子孫子,孔子也很少用孝來教導他們。
141(16)
子曰:&ldo;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rdo;
【譯文】孔子說:&ldo;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rdo;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