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5 頁)
還殃及了池魚。對前朝皇帝姘頭李師師等一批娼優之家,欽宗也不放過,逐一點名,下令籍沒家財。
十七日,殿中侍御史李擢上奏,請求對士庶納金銀數多者,先授以官,此舉不但能示民以信,還可激勵他人。欽宗照準了,一批民間獻金的積極分子光榮地被封了官。
可是,搜刮到十九日,從宮廷、官府和民間搜來的財物,與大金索要的數目,還差得遠。
翌日,欽宗就此事在福寧殿召見大臣。宰執因為搜來的金銀數目太少,都惶恐謝罪。只有李綱傲然而立,“獨不謝罪”。
當天,負責搜刮財物工作的中書侍郎王孝迪提出,過去的做法還是心太軟,要搜刮就不能聽憑老百姓自願。朝廷困難,這次就索性讓全民買單吧!他建議:欲盡括在京官吏、軍民金銀,以犒金軍,就應“多揭長榜於通衢”,也就是在大街上遍貼布告,立下時限,讓官民把家產全部送往官府。到期滿還不送者,斬之。並允許奴婢及親屬人等及其他人告發,許諾把被告的一半財產賞給告發者。
這個佈告,當天就貼滿了全城,佈告上說:百姓到今日,只有以金帛買命,否則虜入城後,必將“男子盡殺,婦女盡擄,宮室盡焚,金帛盡取”,那才是大難臨頭!佈告明令:“自本月二十一日為限,除執政、侍從官、宗室、外戚將在家所有金銀盡數送庫外,其餘士庶諸般人等,並於兩日內,罄盡所有金銀,立即送官!否則期滿後,准許他人告密。”
王孝迪怕老百姓不聽招呼,還在佈告裡好一通嚇唬:“若因金銀不足,和議不成,遂致家族不保,雖有財寶,何所用之!望士庶體諒朝廷憂民憂國之意,疾速前來送納。一旦事定後,按貢獻給予恩賞。如敢故違者,並行編配(發配充軍)。”
佈告一出,全城大擾。老百姓紛紛痛罵當局:“前有‘六如給事’,今又出‘四盡中書’,滿朝皆國賊也!”
老百姓怨是怨,但怎能擋得住隆隆運轉的國家機器?這次的搜查非常徹底,連僧道、尼姑、*、乞丐、福田院(養老院)老者都在搜查之列。期限滿後,朝廷搜得金二十餘萬兩、銀四百餘萬兩,“民間藏蓄為之一空”。
這期間,十七、十八兩日,寒潮突至,汴京遭遇大風雪。城中柴米奇貴,物價飛漲,貧民無以度日,凍餓交加,斃於街頭者比比皆是!
這些民間疾苦,現在都不在宰執的眼中了,他們一心只想平息大金軍的怒氣,惟恐金人感受風寒,除每日向金營輸送搜刮來的財物外,還備了鮮果珍饌、御釀名酒,及時送到金營,供給宗望大將軍賞雪禦寒。
城外道上,黃衣使者絡繹於途,所攜物品都是宮府內的珠玉珍玩、珍禽奇獸。
……可嘆堂堂大宋,屈辱至此,人間廉恥,掃地以盡!
李綱目睹宰執所做的種種,怒火中燒,再也忍無可忍。在福寧殿接受欽宗召見時,憤而上奏:“蒐括金銀限滿,民力已竭,又准許告密,恐生內變。外有大敵,而民心內變,不可不慮!”
欽宗也意識到:若是把雞殺光了,又該從哪裡去取卵?於是說:“卿可去收榜,今後不準告密。”李綱奉命,便出宮親自巡城,令士兵看到佈告就撕,並向民眾傳達說“有聖旨收榜”。等回到行營司,又正式寫了公文照會王孝迪。經過他的這一番努力,全城“人情乃安”。
惹起千古爭議的“劫寨之敗”(1)
●惹起千古爭議的“劫寨之敗”
到了靖康元年的正月中旬,汴京一帶的軍事形勢有了微妙變化。大宋朝的命運,在一派陰鬱之中現出了一些光亮。
前不久,康王趙構在張邦昌的陪送下到了金營。因為城外局面複雜,一路走走停停,自日午出發,至夜晚時分才到達。當時路上胡騎交馳,但康王意氣閒暇一如平日,這種“定力”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