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2/3 頁)
。原來抗戰時期,珠江三角洲有一位響噹噹的草莽英雄何老二,諢名「大天二」。家翁平生不問別人地位與出身,最敬重的是俠義之人和事,極推崇這位江湖好漢,也覺得他與自己性情相合,所以就取了「大天二」作筆名。
波經是很即時的,過後就很少有人會重看了,可是食經卻是歷久常新的。「大天二」的波經已經很少人記得,但「特級校對」的「食經」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尋來細讀。文化圈中人皆知香港「食經」之開先河者「特級校對」,「特級校對」即「大天二」,是家翁陳夢因也。一九五一年二月,《星島日報》娛樂版要加強內容,該版的編輯陳良光想到了衣、食、住、行的生活主題,因為家翁精於粵菜,常以「食在廣州」掛在口邊,於是請他每日寫一篇飲食小品,題為「食經」。那時家翁是《星島日報》的總編輯,每天都要看「大樣」,所以自嘲為特級校對,開欄寫「食經」,也就用了「特級校對」作筆名。如此一寫,想不到反應甚佳,每天接到不少讀者來信詢問各種飲食問題,「特級校對」成了飲食顧問,「食經」也就變了長壽專欄,後來更結整合單行本《食經》十冊。《食經》早已絕版,我家勉強是湊合到一整套,當中還有是影印本的,不過「特級校對」之筆名,家翁用到過世之前,從未輟筆。我是在前幾年因為很多朋友談及,江獻珠女士又珍而重之地藏了一套,我才向家翁討來一看。我初以為是過時的東西,誰知一看就不能釋手。在他之前也有食經的出現,不過所謂食經其實是食譜而已。在香港報刊上從文化的角度來寫飲食,是「特級校對」《食經》開的先河。《食經》裡固然有些菜譜,但菜譜並不作主,主要是菜譜背後的原理和故事。例如他熟悉廣州四大名廚,因而知道名廚最講究基本功夫,寫出為何「大豆芽菜炒肉鬆」是考廚師的第一道菜。記者出身,加上戰時採訪和宣傳抗日,大江南北,無遠不至,所以家翁對各地飲食文化頗有獨到而有趣的故事。又因為他與軍政名人往還,經常有機會作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座上客,所以很多著名家廚的秘方,他均有本事探出來。他還有一道寫食經的「板斧」,就是每天上街市,視察市情民情。《食經》之後他又寫了《講食集》、《粵菜溯源錄》和《鼎鼐雜碎》等有關中國飲食的書,可惜印數都不多,很多朋友向我們要,而我們卻沒有多幾本存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