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主持《新晚報》後,他以「羅孚」登記了身份證,也不再用其他筆名。幾十年來,他用過十幾個筆名。也許是留戀家鄉的山水,他用過「石發」;抗戰時崇尚羅斯福,同事們管他叫了這個「花名」,他就做了「史復」和「羅孚」;寫革命文章時是「封建餘」;辦報時作「辛文芷(新聞紙)」;抗戰時期在重慶替宋雲彬主編的《民主》週刊寫「無花的薔薇」專欄時為「絲韋」;上世紀60年代為文時又稱「吳令湄(勿令迷)」。當然,還有「柳蘇」。現在,羅孚,既是本名,又是筆名。
羅孚「島居」以來,他的作品似乎也被「島居」了起來。今天,我們整理出版羅孚的著作,就好像迎接一位長者的歸來,也應了聶紺弩寫給羅孚的詩:「惜墨如金金似水,我行我素我羅孚。」
編者
2010年9月2日
羅 孚
編者的話
一
香港的人和事》是邀請一些能文之士,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和最熟悉的事,當然是和香港有關的人和事。由於是最熟悉的,相信是較有可讀性的。
所寫的都是真人真事,不作虛構,但在表現的方式上,個別可能寫來像小說,原則上還是實事求是的寫實。個別地方或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或略有溢美之辭,實也難免。我們不想說得絕對。那就請高明的讀者自作判斷了。
人和事,人之所以為人,是透過他所作的事表現出來的;事在人為,而事之所以為事,更非有人去做不可。人和事,不可分,寫人寫事也就不可分。說到底,當然還是人為主,主要還是寫人。
香港雖然只是一個地方,卻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地方——特區,因此也就頗有可以特別一寫的地方——人和事。由於我們只是偶然想起,嘗試一下,就動手了,沒有周詳的計劃,做下來的結果,就有了一點小圈子的味道。限於文化的小圈子,幾乎沒有去寫文化圈子以外的人。邀請的作者也有限,雖然已有高手,卻有許多高手來不及邀請。
因此而想到,這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份人物雜誌就好了,可以面面俱到,方面很廣,一次又一次地去寫多種多樣的人物,寫人世,寫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人間世,寫盡人間的百態和永珍。
我們一些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就不禁表現出了這方面的興趣,他們已經自己定了下來,此刻寫的只是他要寫的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之一而已。
香港雖小,寫香港的人和事卻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這就有望於後之來者了。
二
本書文章的排列以作者署名的筆畫為序。編者自認為這有一個好處,即他自己的文字因此可以排在最後,附於驥尾。
作者其實多為讀者熟知,但奉命簡介如下:
小思,原名盧瑋鑾,一九三九年出生於香港。散文作家、香港文學研究開拓者,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有多種著作和編輯的書籍行世。
她有關香港的著作有《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香港文縱》、《香港文學散步》、《追跡香港文學》(合著)等。她編輯的有《香港的憂鬱》、《許地山卷》、《葉靈鳳書話》等。
這篇《記陳君葆先生》也屬於香港人以至中國人應該記得的香港的故事之一。
吳瑞卿,一九五三年出生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哲學博士,學過文史,教過新聞,主持過電臺多個節目。著有《但願人長久》、《沒有天使的天使島》等。現居舊金山灣區,是美國國務院特約翻譯。與丈夫陳紀安合編《美國生活百科叢書》多種。
周蜜蜜,又名密密。出生於一九五三年,來港定居於七九年。原籍廣西羅城。
父親是作家周鋼鳴,母親是作家黃慶雲。黃慶雲是以「雲姐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