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5 頁)
,再寄給我,這篇論文才得以編入文集。你看,這文集中的博士論文是這樣費勁搞來的,就這樣,文集上的材料都是一點點找出來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五章 天上人間情未了(4)
鄧稼先如果活著,他一定會做這件事
在2002年的5月,安徽教育出版社的王宏金編審專程來京,和許鹿希一起審閱鄧稼先公開發表的論文和全部著作手稿,同時,在徵得兒女們的同意後,鄧稼先的博士論文全文(英文)首次印刷出版。
……您怎麼想到出了傳記後又出版學術性這麼強的文集呢?
許鹿希說:“我一定要把這個文集整理出來。因為我相信鄧稼先如果活著的話,他也一定會把這項工作做起來的。
“1958年,剛剛開始研製原子彈的時候,組織上讓鄧稼先從各個大學調了許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經審查批准,第一批調了28名大學生,後來稱為‘28星宿’,成為研究所的第一批青年骨幹。可是那些畢業生都是各行各業的,有學物理的,有學數學的,有學外文的,還有學建築的,學工程的,五花八門什麼都有。
“要把大家團結到一起設計原子彈,大家必須要有共同語言,都得懂呀,學外文的他肯定不懂物理,什麼中子、什麼高溫高壓、什麼狀態方程啦。要形成一個團隊的話必須得培訓。那時鄧稼先就自己講課,課的內容都是自己準備的,那些授課筆記的很多內容就是現在出版的文集中的內容,是不保密的。”
說到學習,那個時候由於是剛剛開始組織人手研究原子彈,還沒有離開北京,鄧稼先特別希望大家能夠早點兒把業務知識熟悉起來。他希望大家在學習上能夠抓緊,晚上勞動回去以後趕緊洗洗,吃點飯,坐下來學習。鄧稼先也給這些年輕人做一些輔導,一般都要加班到凌晨一兩點。
一次,鄧稼先和年輕人又加班到很晚,由於鄧稼先要回到北醫的宿舍,得走一條原來是高粱地的高低不平的土路,年輕人不放心鄧稼先自己回去,要送他。他有一部舊腳踏車,年輕人送他的時候他就推著車子跟大家一起走。北醫的家屬院有個規定,晚上10點半以後就關門了。四周沒有圍牆,都用鐵絲網圍著,傳達室有個老頭看門,因為經常加班到一兩點,鄧稼先就不好意思敲門打攪,大家就給他想了一個辦法,讓他鑽鐵絲網。
一個人拉著上面的鐵絲,一個人拉著下面的鐵絲,讓他鑽過去。他又高又胖,所以行動很不方便。只聽到有衣服撕裂的聲音,結果一看褲子颳了個口子。等他鑽過去以後,大家又把腳踏車給他遞過去。那天晚上,鄧稼先剛進家門,褲子上的口子就被正在等候他的妻子許鹿希發現了。妻子那詫異的目光,讓鄧稼先無法開口解釋。因為事先說好了,鄧稼先的事情不能打聽,所以許鹿希只好讓他上床休息後,再給他把破了的褲子縫好。第二天,鄧稼先穿著妻子縫好的褲子,歉意地笑笑,帶著講課稿又出門了。在北京,這樣的日子大約有一年的時間。
頭腦風暴
剛開始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大家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李鷹翔說,“技術*”是中國科技界的一個非常好的傳統,類似於“頭腦風暴”,大家坐在一起,有老科學家,有中層技術骨幹,有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大家平等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裡沒有學術權威,只有科技工作者。不管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負責製造工作的技術工人,都可以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想法,匯聚科學思想的火花。
那個時候風氣非常好,因為大家遇到的問題都是新的,不論領導還是群眾,都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不是說哪個領導對這個問題已經很清楚了,他是權威就要聽他的。鄧稼先有一句話常常掛在口頭:“在學術問題上人人平等。”
第十五章 天上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