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部分(第3/4 頁)
要根鬚足夠強壯,深扎於地下,那麼這棵科學的幼苗,總有一天會威長為參天大樹。
當方紹在國內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他的改革之時,北方邊地卻傳來了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稱燕王,公然置百官,建國號的訊息。
這公孫淵乃原漢遼東太守公孫康之子,當年曹操滅袁氏之時,二袁逃往遼東,為公孫康所斬,首級送於曹操,並表示效忠。曹操以遼地偏遠,不利征伐,故而預設其事實上的割據。
後曹操代漢自立,對於公孫氏的割據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乃至漢延平魏滅吳之後,公孫氏又果斷的上表表示效忠漢朝。
方紹當然不能允許這樣一個割據政權的存在,早在平吳之後,他就想派兵征伐,但因當時朝中內鬥正激烈,天下方平,正待休養生息,故而暫時擱置了徵遼的計劃。
而今公孫淵統治遼東,此人生性殘暴而自傲,以為遼東地勢偏遠,自己又有騎兵之利,野心勃勃之下,便公開搞起了獨立。
方紹等得就是這麼一個合適的機會,公孫淵的自立為王,正為方紹的出兵提供了藉口。
於是,經過一番朝議,朝中諸臣們盡皆贊同出兵,只是在派誰出兵的事上產生了些許爭議。
由於關羽和張飛相繼病故,如今大漢朝的中武將,自以魏延的資歷和名望最盛,是名副其實的當世第一名將。
不少大臣們都建議由魏延統兵,北出塞外攻滅公孫淵。
不過,一向好戰的魏延,這一次卻意外的以身體不適為由,蜿蜒表示了推辭。
魏延很聰明,眼下吳魏皆平,再沒有什麼功績可讓他動心的,如今正是呆在長安城裡享受榮華富貴之時,何必再長途行走數千裡,跑到那極北苦寒之地,只為攻滅區區一個遼東公孫淵。
勝利,無非是在自己輝煌的戰績上再添不起眼的一朵花,若然失利,豈非有損於自己的聲名。
再者,魏延對於方紹獨掌軍政大權的心思也很清楚,所以他這個驃騎將軍雖然位高權重,但實際上自宮宴之變以來,魏延就主動的放棄大部分的軍權,凡重大之議,都儘量不發表意見,就算是發表,也基本是一力附合方紹。
魏延所做的一切,就是向他的上司、朋友和伯樂表明,自己是全心全意的追隨於他,不會對他構成任何的威脅。
若此番若答應再徵遼東,那就勢必會重掌軍權,聰明的魏延當然不會這麼做了。
魏延的拒絕,令方紹很是滿意,於他而言,確實也不想讓魏延再帶兵。而且,對方紹而言,公孫淵的反叛是自滅吳平魏之後,一個難得的表現機會,方紹豈能錯過。
當然,以方紹如今的地位,他自己是不可能再代兵出征的,而在他的授意下,幾天之後,皇帝下旨,令丞相方紹之子方炎為徵東大將軍,率軍四萬,並都督幽並二州之軍北征公孫淵。
方紹的用意很明瞭,那就是培養自己的接班人。
方紹的部下,滿朝的文武,大多是依靠真本事才坐到現在的位子上來的傑出之輩,這些人忠於方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方紹確實有過人的本事。
所以,做為方紹的長子方炎,將來若想接自己的班,就必須要有能耐和聲望。
可惜的是,方炎成長之時,正是他老子平魏滅吳,風雲際會之時,待他長大成人之際,天下已歸於一統,做為權二代的他,想再以軍權來提升自己的威望實是機會無多。
而這一次的公孫淵之叛,卻正好為方炎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練的機會,方紹果斷的用自己的權力,為兒子爭取到了這個寶貴的機會。
不過,方紹之所以敢讓方炎擔當如何大任,也並非純粹的只出於讓其立威的想法,而是方紹從兒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機謀、果決,的確是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