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5 頁)
家碾米廠加工。嘉義原有12家規模不一的碾米廠,在新制度下僅留下兩家,其餘一律關門。”王永慶當時經營的碾米廠,比日本人經營的工廠效益高很多,但卻在被關閉的陣營中。
在這樣危急的時刻,王永慶自然無法與法令對抗,但他卻在一個很小的事例中明白了影響其一生的道理。
當時人民生活疾苦,農村裡家家戶戶都養殖雞鴨鵝補貼家用,但配給制下的糧食供應嚴重不足,雞鴨自然更加吃不飽,只能讓它們到野外吃草。一般說來,一隻鵝養到4個月就會有5~6斤重,可當時的4個月下來,每隻鵝都只有兩斤重,瘦得皮包骨頭。那時,王永慶到鄉下看到這些骨瘦如柴、價值偏低的鵝群,心中想著:如果他能找到飼料的話,養鵝的問題就能解決了。與此同時他觀察到:當時農村收割了高麗菜之後,都把菜根和粗葉丟在菜園裡,於是他便僱人撿回那些菜根和粗葉,再向“共精共販”的碾米機構購買碎米和稻穀,混合起來製作成鵝的飼料。 。 想看書來
王永慶:瘦鵝在危機中生長(2)
王永慶買回很多瘦鵝,用他特製的飼料餵養,兩斤重的瘦鵝一遇到食物就猛吃,直撐到脖子為止,稍微消化些又開始猛吃。如此,經過王永慶兩個月的餵養,瘦鵝就能長到7~8斤,非常肥大。
這一事件令王永慶信心十足,他在後來的多個場合說:“瘦鵝餓不死,我們就一定會有發展。我們中國人天生有強韌的潛在能耐,瘦鵝瘦,不是鵝的問題,而是養鵝的人不懂飼養,一旦有東西吃,瘦鵝便能迅速肥壯。”
經濟危機之下,很多企業都如瘦鵝一般,營養不良、價值被低估,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表面現象,一旦經濟回暖,企業便又會迅速強盛。而在大家普遍低迷的時刻,最好能乘機收購回一些“瘦鵝”,加以合理地“餵養”,這是打著手電筒都找不到的機遇,危險與機遇僅僅隔了這麼一層窗戶紙。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觀點】
“經濟景氣時,每家公司都有盈餘,但如果這樣就自我滿足的話,是很可怕很危險的。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怕不知警惕,不怕艱難;只怕沒有計劃,不怕起步慢。”
【核心提示】
企業家是天性貪婪的動物,在任何時刻都要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益。但人在發展大好的情況下往往會放鬆警惕,危機到來時便會走入崩潰的邊緣。王永慶能做成“經營之神”,並且屹立不倒的原因,是他能看得比一般人、一般企業家更深遠。
【進階閱讀】之危機背景
1970年,臺灣依靠美國的援助,工業迅速崛起,“亞洲四小龍”成為世界研究課題的物件。臺塑集團作為工業企業的代表,發展神速:營業額和效益節節攀升,人員規模不斷擴大。即便如此,王永慶也看到了很多的問題。
在一次內部的幹部培訓會上,王永慶先是問了在座的員工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我們公司現在績效不錯,各個事業部都有盈餘,那麼大家覺得危機在哪裡?”其實那是一次表彰會,所有的幹部都交上了好看的財務報表,但王永慶卻給所有人澆了一盆冷水。接著自己的提問,王永慶回答道:“那就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贏利的數字是否合理。”緊接著,他表達了自己的核心觀點:“經濟景氣時,各事業部都有盈餘,如果我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自我滿足的話,是很可怕、很危險的。為什麼呢?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怕不知警惕,不怕艱難,只怕沒有計劃,不怕起步慢。”
王永慶的這番觀點,只是他諸多講話中很平常的一次表達,但卻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臺塑集團之所以能抵禦各種危機,事先防禦是始終繞不開的重要原因。一個關於扁鵲的故事能很好地解釋這個道理:有人誇扁鵲醫術高明,有起死回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