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莎翁真是用密碼寫作的&ot;亂黨&ot;?(1)
莎士比亞原來不只是文豪,還是伊莉莎白時代一名「亂黨」?莎翁劇中所用詞彙原來均有所指?
英國女作家克萊爾·阿斯奎思在新書《影子戲》中把莎翁描繪成一名「用密碼寫作者」,並將破譯後的「密碼」列在書中。此書一出,立刻引來爭議無數。
莎翁是「亂黨」?
阿斯奎思稱,莎翁借作品表達了「堅定的天主教信仰」和「對英國未來的憂慮」。
莎士比亞生活的伊莉莎白女王當政時期恰是英國宗教鬥爭格外激烈的時代:新教取代天主教成為英國國教,新教又分裂成清教徒和國教教徒兩派。
阿斯奎思認為,由於當時天主教遭壓制,虔誠的天主教徒才不得不將信仰訴諸文藝形式。她說,那個時代嚴格的審查制度催生了許多非法小冊子和其他印刷物,這一史實現已得到普遍認同。
阿斯奎思說,天主教徒的反抗長達70餘年,貫穿莎士比亞寫作期。那時,他們已然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秘密語言」。而這套「秘密語言」又在莎翁劇著中得到發揚。
「人們不能接受我的說法,是因為大家普遍缺乏對時代環境的理解,」阿斯奎思28日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說,「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從輝格黨的歷史書中去看那個時代,而輝格黨恰恰站在天主教的對立面。」
用「密碼」寫作?
阿斯奎思的丈夫是英國一名外交家,冷戰時期曾被派駐莫斯科和基輔。阿斯奎思說,正是在前蘇聯度過的歲月使她瞭解:「不同政見如何借劇院舞臺得以表達」。
她說,劇作中,莎士比亞借鑑了許多當時廣為流傳的「秘密詞彙」,如用「風暴」暗喻時局等。不僅如此,他還有所「創新」。阿斯奎思說,莎翁劇著固執於浪漫愛情主題,顯然不單純是為了取悅觀眾。
阿斯奎思認為,莎翁對執著愛情的歌頌暗示了忠誠於信仰的重要。他的雙關語常常圍繞著一些特定事物。例如,《威尼斯商人》中機智美麗的鮑西婭,《第十二夜》中勇敢迷人的薇奧拉,莎士比亞喜歡把這些美好角色的膚色描繪成「曬黑的」或「棕褐色」,這表示她們「接近上帝」,是忠實天主教徒的象徵。
「根據『密碼』去看莎翁一生,你會對他有全新瞭解。」阿斯奎思如是說。
莎翁曾就讀牛津?
這本書還提出一個驚人假設:莎士比亞曾秘密就讀於牛津大學,習得廣博文學知識。先前人們普遍認為,莎翁劇本折射的深厚文學功底源自家鄉小鎮文法學校的教育。
莎士比亞生於英國沃裡克郡特拉特福鎮,出生時家境還算富裕。他曾經在當地文法學校學習,但13歲時家道中落,不得不輟學經商,並於22歲時前往倫敦。他先後在劇院當過看馬人、雜役,跑過龍套,後來才逐漸成為演員、劇作家和股東。幾個世紀以來,這位劇作家身世和取得成就之間的巨大反差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阿斯奎思的假設無疑是對上述觀點的顛覆。
「和當時許多天主教徒一樣,他肯定也去過牛津學習,因為在當時只有牛津等少數學校較為寬容。但他並沒有正式註冊。」阿斯奎思補充說,因為註冊入學需正式放棄原有宗教信仰。
由於阿斯奎思書中充滿了莎翁名著片斷和對其詳細的「破譯」,儘管這本書惹來頗多爭議,卻仍極具吸引力。英國史學家安東尼婭·弗雷澤說它「就像一本文學偵探小說」。
(邵馨蓮 新華社特稿)
■連結
「密碼對照表」
現在讓我們看看,據阿斯奎思書中所述,莎士比亞的「密碼」都代表什麼意思。
「曬黑」:太陽代表上帝,「曬黑」代表靠近上